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宠物狗容易惹蜱虫 陕西省启动蜱虫应急监测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9-11 06:55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据新华社电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昨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此次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

  据了解,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李德新说,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不排除是无形体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已从有的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李德新说。

  李德新介绍,2006年我国首次发现无形体是一种细菌,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对人无形体病进行监测、研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这项疾病防控工作。

  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发现,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这提醒我们除了无形体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说,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是这次传播了新的病原体。

  卫生部发布蜱防控知识

  卫生部网站9日发布“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指出:综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分离情况,该病以蜱传播为主。因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避免或减少接触到蜱,并告知公众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中新

  防蜱常识

  蜱可携带83种病毒

  据疾控专家介绍,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发现蜱虫可别用手碰

  正确办法:先用酒精涂,再用镊子取出

  省疾控中心建议: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野游最好穿长袖长裤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监视和防控对象,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省疾控中心建议公众减少或避免对蜱的接触,在野外作业、旅游时尽量避免无保护在草地坐卧,预防蜱螨叮咬;喜欢野外垂钓者,要扎紧裤管。喜欢野外旅游者,建议穿长袖、长裤;饲养宠物要经常对其洗澡,预防将蜱螨带入家庭。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本报记者 李琳

编辑:温磊
转发至微博: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相关新闻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蜱传播疾病可以预防控制   10-09-10 19:27
·网友以身试蜱虫发帖讲述心得 教授对付毒虫方法   10-09-10 04:08
·医生透露山东蓬莱至少11人被蜱虫叮咬致死   10-09-09 22:51
·河南商城蜱虫咬人致死引恐慌 09年曾爆发未受重视   10-09-08 23:49
·河南蜱虫中毒事件共造成18人死亡 发现病例557例   10-09-08 23:18
·河南信阳卫生局:蜱虫咬人致死无办法从根源预防   10-09-08 17:31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