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昨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此次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
据了解,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李德新说,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不排除是无形体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已从有的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李德新说。
李德新介绍,2006年我国首次发现无形体是一种细菌,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对人无形体病进行监测、研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这项疾病防控工作。
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发现,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这提醒我们除了无形体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说,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是这次传播了新的病原体。
卫生部发布蜱防控知识
卫生部网站9日发布“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指出:综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分离情况,该病以蜱传播为主。因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避免或减少接触到蜱,并告知公众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中新
防蜱常识
蜱可携带83种病毒
据疾控专家介绍,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发现蜱虫可别用手碰
正确办法:先用酒精涂,再用镊子取出
省疾控中心建议: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野游最好穿长袖长裤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监视和防控对象,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省疾控中心建议公众减少或避免对蜱的接触,在野外作业、旅游时尽量避免无保护在草地坐卧,预防蜱螨叮咬;喜欢野外垂钓者,要扎紧裤管。喜欢野外旅游者,建议穿长袖、长裤;饲养宠物要经常对其洗澡,预防将蜱螨带入家庭。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本报记者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