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井时
29人分6组依次升井他排最后一个出去
张洪良派了一名矿工,每两小时查看一次漏水点,一有动静,立刻通知大家。这名随时查看漏水点的矿工很快就带来了好消息:有人来救他们了。
“大约在早上六七点钟的样子,我们听到了隐约的说话声,刚开始还以为井下还有人被困,仔细一听,发现声音是从上面传来的。我赶紧喊工人去敲一下坑壁,让上面的人知道,我们还活着。”张洪良说。
被困的29名矿工一下子看到了生的希望。上面抽水仍在继续,张洪良开始组织升井矿工的次序。他将29人分成6组,每组5人,按照次序升井。“不然的话,大家都争着出去,要乱套。”
他把自己安排在第6组,第29位。“我肯定要最后一个走,我是组织他们依次升井的人,我如果先走的话,没有人来维护这个秩序,肯定会乱。”他说。
昨日中午12点25分,47岁的矿工刘明全第一个到达地面。在此后不到一个小时内,29名矿工被次第救出,并被紧急送入威远县人民医院。
下午1点19分,最后一名被救者——50岁的张洪良成功升井。
下午4点,张洪良取下了一直蒙在他眼睛上的眼罩。他觉得自己身体已经恢复,“只是觉得有点饿,有点困。”他觉得这次的救援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比我想象的要快,我没想到,他们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救援,这是一个奇迹。”他说。
唯一两盒剩饭
被饿得受不了的矿工吃了
29名被困矿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吃什么?
在意识到被困在矿井后,张洪良估计,外面的救援可能要花上三天或许更长的时间,这几天内的吃饭问题,成了困扰这29人最大的问题。
透水事故发生在上午11点40分左右,正是矿工们刚吃饭的时候。“井下也许还有没吃完的剩饭。”张洪良想,他马上带人去坑道内寻找,找到了两盒还没吃完的剩饭。
这两盒剩饭,成了29个人的救命稻草。张洪良将两盒饭放好:“这两盒饭大家都不能动,再等两天,大家饿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能吃。”
这两盒剩饭,成了29名矿工继续等待救援的希望。
然而,这个希望在不久之后就被“吃掉”了。“大约是在当天晚上的时候,有两名矿工拿起饭盒,把两盒饭都吃了。有人边吃边说‘我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不管那么多了’,拉都拉不住。”张洪良说。
两盒剩饭被吃掉后,张洪良开始很气愤。“后头想了下,算了,如果处理吃饭那两个矿工,肯定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
“剩饭事件”不了了之,29个人继续等待救援。让人欣慰的是,29人虽身处逆境,但情绪还算稳定。“没有人哭,没有人写遗书,也没有人留遗言。”张洪良说。
设计自救方案
张洪良曾想潜水出去求救
被困在井下后,29人曾制定过两个应急自救预案,以防地面上的救援有困难时,他们能够安全脱离危险。
在矿上,张洪良是主管技术的副矿长,也是总工程师,制定应急预案是他的强项。被困井下后,他和另一名副矿长程荣辉反复商量,制定出了第一个应急预案。
这个方案是:由张洪良口含一根胶管,进入透水坑道,从水中潜过进水的坑道区域,到达安全区域后,出井,向外面的人报信,提供井内被困的情况。
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定。“刚说出这个预案,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太过冒险,觉得我的危险性太大。”张洪良说。
第一个方案被否定后,第二个应急自救方案也制定出来了。由于井内还有矿工遗留下来的矿工锄等工具,张洪良打算,如果地面救援在一天内不能将水排干的话,等漏水点停止进水后,他们将组织被困人员,用矿工锄在漏水点挖出一条通道。“我们被困的地方离以前的老八田煤矿的井道很近,如果能挖到以前的坑道上去,我们就能出去。”还没等他们实施这个方案,救援就到了。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挺高冰洁罗暄陈诚摄影吴小川
最后升井人
八田煤矿的副矿长兼总工程师张洪良,透水事故发生后,他和另一名副矿长程荣辉下井去通知工人,被困在井下,最后一个升井。
生之喜悦
最后一名矿工活着走出了矿井,救援现场欢声雷动,四川威远煤矿事故救援以幸运完美结束,许多网友分享了智利式的喜悦。这是中国最近矿难救援记录中的第一次喜悦。向全部29位获救矿工表示祝贺,并祝愿这个救援可以复制。只要牢记人命关天,只要践行以人为本,我们一样可以做得到,一样可以做得好。
——《北疆晨报》社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