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葬耳室内带有精美花纹的漆器

耳室内发现的竹笥,里面可能放有中药材
现场直击
竹笥首次完美亮相关中
M1墓由耳室和墓室组成。昨日上午9时20分,考古人员正式启动对耳室的发掘,将封门砖从上往下移动,2000多年前的汉砖色泽如新。专家介绍,汉砖通常用黄土烧制而成,可保存千年,采用干砌方式,不需泥浆。
当考古人员把最上面的几层封门砖一一取下后,里面露出平整的类似窑顶的圈顶。考古人员将探头放进耳室,探头采集的信息直接传回文物保护车内。在靠近封门的位置,摆放着一个花纹精美的漆器,与8日“内窥镜”看到的大不一样,整个漆器花纹显得更为复杂。
在漆器里面是两排摆放较为规整的竹笥,共有11组,呈椭圆状,竹笥里还盛放了很多东西。在我省关中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限制,此前从未发现过保存如此完整的竹笥。
对于此前本报关注的墓室内的气体,现场人员说,刚打开时湿气比较大,过了一会儿,气味便渐渐散去,此前专家抽取的气体,要经过至少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其成分才能检测分析完。
紧急保护
7层塑料布隔绝空气对流
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地现场负责人丁岩介绍,虽然在发掘前,已经制定了保护预案,但竹笥的出现出人意料,“如果里面的空气变化太大,对漆器和竹笥的保存都极为不利。”考古人员立即决定,将已开启的封门砖重新封闭,并会商保护对策。
考古人员用塑料布将封门层层封闭,共有7层塑料布,主墓室也用塑料进行了密封,严密隔绝空气对流。会商后,考古专家决定用塑料布逐步替换部分封门砖,考古人员可从塑料布中探进墓室察看。
考古难题
如果吹口气 竹笥就会灰飞烟灭
专家探视发现,耳室是券形砖顶,约深2.4米,宽1.3米,高1.5米。张仲立介绍,整个耳室没有被盗,没有淤泥,整个形状都是2000多年前的最初模样,呈现出了原地、原物、原状,保存良好,远超过先期的预想。考古专家称,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汉墓,异常珍贵。
漆箱和竹笥虽然看起来保存很好,但却特别脆弱。考古专家介绍,这些文物均属于有机质,不经过严密处理,提取出来就会消失。漆箱形状基本完整,但木胎早已腐朽,只剩下漆皮;而竹笥腐朽后,呈现出椭圆形,很难判断最初的造型,如果吹口气,竹笥就会灰飞烟灭;轻轻一碰,就会化成一堆灰。
考古人员配置相应的化学药水,多次喷洒到漆器和竹笥上。对漆器主要是保湿和固定,稳定其成分,对竹笥主要是定型,之后在条件合适时提取,整个过程至少一周左右。
权威声音
考古直播不是让人看稀奇
4月8日、9日,央视新闻频道间断性直播考古现场,那么,直播会不会影响考古工作呢?“直播考古现场不是为了让人们看稀奇,而是让人们第一时间体验考古、感受考古,解开历史之谜。”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将考古工作全面曝光于人们的眼皮底下,让人们现场感受发掘过程和现场的科技保护情况,也可感受考古发掘过程是否科学。
丁岩说,他们是正常考古,按照考古规律进行,不会因为直播有什么变化。
文物“急救车”首次进入实战
在考古现场,一辆绿色的文物保护“急救车”备受关注。“急救车”里有啥“急救设备”呢?“急救车”在全国还比较少见。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部部长赵西晨说,投资100多万的文物“急救车”去年年底才组建好,这是“急救车”首次进入实战。“急救车”底盘高,具有越野车的功能;车上有温湿度等监测设备,可以第一时间监测墓内的现场环境;车上的一些仪器可以物理提取文物,比如提取陶器;也有一些化学仪器可对丝织品等现场保护,如这次对漆器喷洒药水,稳固保湿等。
此外,“急救车”还有灯光照明,田野防盗等功能。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周艳涛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