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产品价格疯涨渐归平静之后,“药你命”却接踵而来。据报道,现在抓服中药需要比去年下半年多花两成甚至更多的钱。而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其中,冬虫夏草、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等位列涨价榜首。
从“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诗句中可见,古人是在山野之间采集药材的。但如今,国内的野生中药材正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甚至是枯竭问题,中药材还主要依靠药农的自由种植供给。然而,受到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粮食作物提价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不愿意再种植管理起来费力费工、收入没有保障的中药材了。再加上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中药材接连减产。而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坊间对健康理念的推崇,作为国粹的中医中药再度受到热捧。由此,在供给乏力、需求强劲的共同作用下,中药材价格自2009以来一路走高。但这些客观因素并不足以导致中药材价格步入“十年来最猛”的涨价潮。毕竟中药材并不是当年采收当年卖,一般都有半年至一两年库存量,名贵药材更有2-3年的库存量,如若没有人为囤货炒作因素,中草药在市场上根本不会体现出如此严重的稀缺性。
事实上,国内很多药材品种种植区域较为集中,且药用需求的总规模远远小于粮食作物,这些特征给资金操控带来便利。业内人士坦言,即便像甘草这种用量较大的中草药,几个亿的资本就足以“控局”。显然,这对于从煤矿、股市、楼市游离而出的炒家而言易如反掌。可以预见的是,去年以来中药材109%的平均涨幅已形成了示范效应,必然会吸引无孔不入的投机客纷至沓来。而农产品市场遭遇游资炒作的前车之鉴表明,“苹什么”、“豆你玩”在抬高百姓日常生活开支的同时,广大农民也因耕种滞后而无法获得收益,真正牟利者则是那些中间流通环节的炒家。对于这种囤积居奇、扰乱正常生活秩序的行为,主管部门当及时给予有的放矢的打击。
其实,缓解当前中药材市场发展矛盾的重要抓手就在于寻求价格发现机制。客观而言,各种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千差万别,且个体大小、品相差别较大,依靠行政部门逐一定价并不现实,只有搭建起信息对称的市场交易平台,经过供求双方的充分博弈才可能寻求到合理价位区间。所以,稳定国内中药材价格的关键就在于尽早建立起产销信息导航和预警系统。通过将药材整体走势、单品价格波动、生产成本、成交量等信息综合实时发布,才能够合理引导中药材耕种者提前布局、有序生产,最终挤出投机泡沫,实现买卖双方的高效对接。此外,对于充斥中药材市场的掺假等违规行为,主管部门有必要对每种药材的主要成分含量作出最低门槛要求,以维护消费者利益、杜绝非法牟利之举。
“高烧不退”的中药材价格急需降温。有关部门当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透明行业信息着手,才能够让中药材尽早摆脱“贵族”身份。(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