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陆进行“餐桌保卫战”的同时,台湾近日也爆发了一场饮料市场的塑化剂风暴,堪称近几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药物管理局查获一家制作食品添加物的上游厂商非法使用塑化剂,造成下游数十家厂商的产品受到污染。目前受影响厂商已扩大至百余家,部分产品甚至销到大陆、香港与美国等地。
上述消息甫出之际,所有受影响产品被勒令下架,司法单位持续追踪非法添加剂流向,媒体大幅报道并刊列产品与厂商名单,未使用该项产品的厂商则公布其供货商名单并送检产品以自清。这次出问题的食品添加物是饮料中广泛被使用的起云剂,不肖厂商在其中添加塑化剂(DEHP)取代精制棕榈油以降低成本,食用者重则致癌,轻则造成雄性雌化现象,影响生育能力与男性性征。台湾一向对食品安全颇有自信,这次事件必然会严重打击民众的消费信心。
食品安全问题在台湾曾经引起巨大的风暴,最著名的是1979年多氯联苯米糠油事件,造成2000多人长期而严重的身体伤害,米糠油含毒原因是制造过程中管线老旧让产品受到污染,属于业务疏失。由于事件影响巨大,社会各界开始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此后1980年代亦发生用劣质奶粉混充婴儿奶粉,2005年发生用病死家禽家畜制作加工食品,以及数起小商贩劣质加工食品事件,2006年一家水产养殖业者使用禁药与2008年少数业者使用瘦肉精等,其规模皆小,影响层面与恶性有限。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大都属于个别行为与业务疏失,系统性的、大量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非法方式制造食品则未曾出现。即便如此,因民众极为关心,一旦发生食品安全疑虑,媒体必然穷追不舍并大幅报道,就算是小作坊劣质食品都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食品管理部门压力亦随之而来,因查验疏失而丢官的例子时有所闻。
要吃得安心,加强管理是最基本的。台湾目前对于违法业者大多处以罚款,受害者则可诉请民事赔偿。但利之所趋,仍有不肖业者铤而走险,因此有专家建议增定刑事罚则,对恶意违法行为以“毒害公众健康罪”论处,以防止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由于现代都市生活中对加工食品依赖程度愈来愈高,政府必须扩大食品查验人力与相关预算来执行,毕竟吃下肚子的“里子工程”比用眼睛看的“面子工程”重要得多了。少盖一幢富丽堂皇的大楼或少办个什么博览会,比起让民众吃得安心并且保障民众健康,怎么说都极为划算。
除了政府管理,民间社团能发挥的力量也不能忽视。目前最著名的是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他们定期查验食品、电器、家用清洁等民生商品并公布报告,该组织还出版《消费者报导》期刊,经费全部来自于民众捐款,数十年来成效卓著。此外就是媒体的报道,虽然偶尔出现报道错误让业者受损的情况,但一般专业媒体在报道时都会找专家咨询,整体来说对食品安全监管还是发挥了难以取代的重大作用。
如果主管当局、社会团体与媒体都能善尽其责,基本上不会出现系统性的、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但是不肖小商贩或因专业知识欠缺、或因道德自律不佳,民众仍有可能接触到有害食品,这必须从消费与生活习惯来改变。现在社会要求“食不厌精”,讲究食品卖相,但许多好的卖相背后便是添加剂造成的效果。台湾民众普遍明白,食品色泽鲜亮通常是加了化学药剂,料理与食用方便就得经过防腐处理,价钱特别便宜肯定来源有问题。而不得不在外饮食时,餐厅与加工食品厂要选规模大、历史久、品牌硬的,尽量挑选内容与制作方法简单的食品以降低风险。
总而言之,要完全禁绝问题食品显然不太可能,除了要求加强管理,媒体、社会团体与民众都应该投注心力来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环境,否则民众不是被毒死就是饿死,经济建设再好、GDP再高都没有用。(卢伯华 台湾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