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钦
台湾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持续蔓延,国内市场上涉嫌“塑化剂”台湾饮料均已下架。另据《现代快报》报道,日前某国际环保机构公布的调查显示,为节约成本,国内市场上很多塑料玩具都含有危害儿童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俗称塑化剂,因其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而被一些国家和
地区重点监管。欧盟对儿童用品的塑料所含的6类邻苯二甲酸酯浓度均有规定,但国内对这一存在潜在危险的化学物质在儿童玩具中的含量并没有相关规定。目前,公众只能靠去正规商场购买有“3C”认证的塑料玩具,以此自行规避。
国标没有规定,并不是可以允许有毒塑化剂存在于玩具中的理由。食品生产领域逐一曝出的安全危机已经表明,我们的标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还落后于生产实际,当年的三聚氰胺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因为标准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从最早的苏丹红到现在的塑化剂,监管部门也一直是跟在有毒食品和用品的生产后面,疲于应付,却常常还是按下了葫芦浮起瓢。
塑化剂的存在,本身就说明我们的安全标准存在一些漏洞,而在问题曝出来以后,对生产、销售“毒玩具”的商家会如何处理?如何避免“毒玩具”的进一步泛滥?迄今为止,这些消费者心里的疑问还没有令人安心的解答。
都说中国人是最爱孩子的,但冷不丁曝出的奶瓶、玩具中的有毒物质,却越来越让父母防不胜防。将对有毒用品的辨别责任,交给消费者在购买环节承担,这其实是监管部门放弃了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如何从中审视内销标准的不足,并着手加以完善,最终让国内消费者不用总被层出不穷的有毒物质所困扰,是必须开始考虑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