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阳 资深媒体人
中国人文的重建要去除急功好利的心态,这不是任何一个人、一群人或一代人所能达成的。要建立现代化的、合乎人道的新中国,需要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和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创造的转化”
6月2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自由行正式启动。据说,两岸的交流互动将迈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实现了人口的自由移动。
之前,马英九谈及自由行时曾表示,“这种交流很有意义,未来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具体到是否该为大陆游客提供简体字服务,马英九的班子也给出了答复:为了维护中华文化领航者的角色,所有官方文件和网站都应以繁体字版本为主,让全世界都可以认识汉字之美,台湾商家不必提供简体版,剥夺陆客认识繁体字的机会。
这些属于附着在台湾自由行上常见的两类标签,其所广告的意义与功效远远超过了产品的实际价值。
第一类,人所共知,自由行作为个人半自助旅游的一种方式,与人口的自由移动相距甚远。比如,大陆游客在中国充分享有旅行的自由,无须任何财产担保,比去台湾还要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普遍拥有了自由迁移的权利。当然,自由行的确更自由———比跟团游更容易发生游客擅自脱离、滞留不归的情况。早在2009年8月就发生过河南游客张昆山因遭遇强拆投诉无门,藉观光名义来台,脱团后赴“总统府”“上访”,请求台湾律师帮助打官司的事情。该游客被遣返后现状如何,两岸媒体再无关注。
第二类广告,虽不至于失实,却措辞浮夸。这个实践最彻底的中华文化,究竟指什么?是指服务业待人和气、街道清洁、没有人乱丢垃圾吗?是指许多珍贵文物因为历史的原因保存在台北故宫里面吗?还是指同为中国人,台湾人各路神仙都拜、信奉无神论的只占1%?
如果要展现汉字之美,与其要靠产品说明和饭店的菜单,实在不如依靠作家、书法家之类的文化人。海峡两边,数来数去,顶多是自产自销、跨海喊话,有几个人足以让全世界认识汉字之美?
真要宏扬中华文化还面临着一个不便深究的难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从来就不肯轻易放弃对正统地位的辨析和争夺。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这显然不利于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台湾的老大政党之所以在朝在野都可自处,能够维持现状,不是靠实践传统文化彻底,螺丝壳里做道场,而是勇敢抛弃了传统的痼疾。台湾是大中国的一部分,正如重庆、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搞民主政治,重庆可以唱红打黑,香港可以探索一国两制,在大中华的视野里,有制度竞争才能促进文化活力。合而不同,是传统文化里只有表述却从未实现的梦想之一,其真正合一,需要从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更高的超越性视角里找到依凭。
偏安一隅的赵宋一朝,理学大师们在口舌之争上没少较劲,其为中华文明之正宗嫡传无疑,回回“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北定中原,但抵不住金人、辽人、蒙古人的铁蹄。南人文而羸弱,北人勇而鲁莽,结构性的改良却可弥补性格的欠缺。马英九直言两岸目前没有条件解决“统独”的难题,过度担忧是在“浪费时间”的大实话,比起动则挑起政治对立的绿营人士和动则宣称“不惜代价”的声音倒是明智许多。
一位旅居北美的台湾学人自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注意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越来越多地读到“儒家文化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展望未来,儒家文化必将在全世界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对于西方现代社会的许多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能够阻止社会道德滑坡等等。他非常惊讶。
据他调查,在北美的大陆学生学者中,超过80%的人认为大陆存在“三信危机”(信仰、信心、信任);来自台湾的知识分子中,92%的基督徒和77%非基督徒认为,台湾社会正面临道德崩溃的危机。大陆有三聚氰胺,台湾有起云剂,道德崩溃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这种文化,是指游客所接触到的最浅表的礼貌谈吐、待人接物、卫生习惯,的确自由行的游客可以有更多直接的体会。一位台湾朋友很真诚地告诉我,他们小时候也成天被教育不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社会公德心方面两岸也就是一代人的差距,想补课并不难。翻一翻清末很传统很中国的时候,外国友人来华的游记和观感,就知道现在这些是公民教育实现的,不是中华文化的实践。
在这背后,在更深层次或许还能发现某种同宗同源的共性。技术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甚至政治现代化之后,民族性的现代化是否发生了以及发展如何?我所遇到的台湾朋友,就曾深感台湾泛道德化与泛政治化倾向的严重,政治的“恶质化”和“金权化”让他颇为礼仪之邦的自诩而汗颜,他甚至认为台湾人在人性上还没有完成现代化。他的体会能否通过自由行的方式被外来游客体验到,全在个人了。
当然,他也会告诉我,台湾有佛教的频道,也有基督教的“好消息”电视台,甚至走在街上就能看到一座楼上挂着“××不是正宗佛教,远离××,远离性侵害”的佛教某宗派批评另一宗派的巨型横幅。他也在报纸上读到,许多陆客表示想去电视台现场观看名嘴辩论的节目,因为听着他们在台上随性点评台湾最高级别的政治人物很过瘾,这或许可以成为自由行吸金的新卖点。
真正想要领航中华文化,不如回到林毓生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观点:中国人文的重建要去除急功好利的心态,这不是任何一个人、一群人或一代人所能达成的。要建立现代化的、合乎人道的新中国,需要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和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创造的转化”。两相对照,作为消费者不乏自信的陆客能否在自由行的过程中,感受到台湾不受幅员、G D P总量、政党生态局限的自信,亦未可知。
我们可以寄望自由行的,不过是来自小康或中产一族的游客们在台湾吃好玩好,不要再脱团,上厕所注意关门、冲洗且不要站在马桶上解手,购票要排队,回来之后开开心心写点游记发在网络上,帮助还没自由行的同胞在主流媒体之外有个渠道,撕掉标签面对面了解台湾人,也了解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