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23年从经营者成为土门市场管理者
李科锋坐在土门市场2楼的办公室里看着报纸。作为西安土门市场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如今市场的运营令他非常满意。
但是23年前,这个江西人还是个18岁的小伙子,刚刚来到西安,意气风发。那时,土门市场是在土门转盘附近,那儿还有一个臭水沟,一排排的棚户市场,小地摊,条件很差。在最初的4年里,李科锋给亲戚帮忙经营布匹生意,后来有了自己的布匹店,“上世纪80年代的衣服主要是裁缝店做的,所以布匹生意很好做,但是颜色很单调,只有灰、黑、红等,来买布的更图个结实,棉布几乎没有。”
几年前,土门市场改建,这里已经成为了西郊的CBD。李科锋也在市场里有了自己的布匹店。2009年,他将布匹店交给了爱人打理,自己参与了市场的管理,市场商户从以前的500多户增加到1000多户,做生意的环境好了,“土门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结的婚,有了孩子,整个青春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看着土门一点一滴的变化,有时候会有很多莫名的感动。”
故事3
半 年土门学习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1983年,27岁的严先生被西安市百货公司解放百货商场派到土门商校干训班学习,他是班长,一学习就是半年。“那时土门一片荒凉,学习时每天早上从商校跑步到航校,2公里的路程一个往返需要20多分钟,”严先生回忆,那时候的土门商场是相对比较繁华的,有个名叫“江南酒家”的饭店经营南方菜,生意比较红火。每周六下午,他们一个班的十多个同学,1人1元钱就跑到那个酒家吃饭去了,啤酒是9分钱一碗,一碗半斤,米饭是5分钱一碗,菜都是几毛钱的,十来元钱能叫十几个菜,有菠菜炒豆腐、辣子炒猪肝等,大家吃得美美的。
让严先生记忆深刻的还有,那时候土门附近没啥玩的,最近的是劳动公园,吃的都集中在土门食堂。
半年培训过去了,大家就回到了各自的单位,但是还在西安,这么多年来,还会经常关注土门的变化,“楼多了,人也多了,一次周末专门去转的时候,感觉和东大街人差不多。”在土门学习时的同班同学,在随后这么多年,很多都成了很好的朋友,“看到东郊金花路在变,南郊小寨在变,北郊未央路在变,西郊的土门也到了大变革的时候了,很期待!”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郭晓蓉卿荣波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