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王启峰
最高法关于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经公布后即引发民间广泛争议。“谁首付,离婚后房子归谁”、“婚后父母给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等规定被指保护了强势地位的一方。有网友认为这可能会改变年轻人的择偶观念,首选由“富二代”变成“潜力股”。一部着眼于指导法官审判的司法解释,引起如此大的社会争议,这可能是司法机关始料未及的。
改革开放以来,自由价值观念的增长让婚姻家庭纠纷和离婚诉讼日趋增加。对此,年轻人感受到了婚姻这座“爱情坟墓”的一丝自由气息;但另一些人则心焦如焚,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爱情归爱情、财产归财产”的分离,是婚姻家庭社会功能的弱化,是感情和文明共同体的分崩离析。
婚姻法律规则的发展更多地选择了自由的诉愿。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中的“家庭财产”,到此次司法解释(三)将不动产登记效力的引入,整个婚姻家庭法律规则正朝着从“家庭财产制”到“个人财产制”的方向发展。这对已经接受了 “婚前财产公证”、“夫妻AA制”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合乎他们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想象。在他们眼中,婚姻就像“最小的合伙制股份公司”,规则越清晰,处理越简便,他们就感到越幸福。用财产或是其他手段捆绑住婚姻,并非他们所愿。
然而让传统主义人士感到担忧的,也正是上述婚姻家庭观。北大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就认为,爱情与财产非此即彼的选择仅仅是生活的极端例外状态,大多数婚姻介乎二者之间:爱情可能已消退,财产还不至于分割,婚姻并不因此解体。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传统主义者更看重婚姻家庭的社会意义,结婚组建家庭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承担着塑造人格、培育文明、形成善良风俗等社会功能,现代法律制度应该侧重于维护婚姻家庭的这种功能。
法律的指引功能在于为人们的未来行为提供预期,司法解释自然也能对某个领域内的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从同样的司法解释中,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读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婚姻家庭想象。真正的问题是:处在观念、制度、人身依附关系急剧变革的时代,什么样的婚姻家庭想象才符合我们的最终目的?婚姻法律规则又应当捍卫什么样的终极价值? 傅达林
功利的房子依然决定着婚姻的幸福
在我看来,婚姻中的房子不仅仅是属于谁的问题,它的首要“效用”即是建立一个家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房子,在很多方面根本就是寸步难行,户口入在何处?孩子到哪里读书?种种的现实问题让年轻人在择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房子问题。如果我们的社会福利保障够好,如果我们租房子很方便且很便宜,如果我们的流动不受太多的限制,那房子就不会成为婚姻的一个重要筹码,可现实做不到,所以,房子太重要了。
因此,新解释引发公众焦虑和争议是很可以理解的,什么时候房价降下来,什么时候房子才能不占婚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婚姻才能不会变得那么功利了,那时,离纯纯的幸福也就更近了。 郭文斌
踩
法律不可远离“看得见的人情”
在我看来,现在出台的解释至少有着“两重疏忽”,也即对“看得见的人情”的无视。一是对城乡具体婚姻现实的疏忽;二是对中国家庭里男女地位与分工现状的疏忽。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反对出台更具体的司法解释,只是法律理应兼顾规则与人情。让人遗憾的是,可能因为“看得见的人情”的缺失,让以后的婚姻纠纷具体判决陷入更大的舆情争议。法是一种精神的外在,也是综合了专业技术和专业理性的复杂工程,最高法显然需要作出补充性和精细性的继续司法解释。否则,如不少网友所言,它或许会持续改变女性的择偶观,她们会更倾向于“绩优股”而不是“富二代”;它也或许会助推女性婚前买房的热潮,“让房地产商笑开了怀”?这是法律的傲慢与偏见,还是法律与情理断裂后种下的跳蚤? 王聃
丈母娘打响保卫战
不用说,这一解释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出资人利益,也有利于减少离婚案件中的财产纠葛;但客观上损害了女方尤其是全职太太的权益。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新解释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准丈母娘,在女儿结婚前夕,强烈要求男方在房产证上加上女儿的名字。——— 既然法律不能保护女方的权益,那就只能自己来保护了。而这一幕,恐怕是有关部门始料未及的。 孙曙峦
顶
功利婚姻的终结者
当情感和婚姻一旦成为某种交易,势必沾染上功利化的色彩。而这种功利化,一方面是生存高风险时代的献祭,而另一方面则是家庭伦理观念的幻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固然有青春无力向上的无奈,但更重要的是,女性在婚姻日渐市场化的时候,偷懒心理和依赖意识正在蔓延。环境如此开放,男女平等也不再是虚无的想象,通过选择优越的生活来改变窘境,实际上是放弃自己对命运和婚姻的主宰权。因此,《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与其说是一种制度规范,倒不如说是一场情感教化,鼓励女性独立,重拾在婚姻家庭中“半边天”的地位。
在这个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物质已经深重地捆绑了人们的婚姻和爱情,绑架了人们的择偶观念。在最新司法解释之前,婚姻的终结还能换一点面包。而今献祭情感换求面包的机会也将失去,因此真爱和女性独立再次成为维系家庭和幸福的重要支撑。最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实际上让婚姻主体的目光由现实延伸到长远。由选 “富二代”、“钻石男”到选 “潜力股”、“绩优股”,对于情感婚姻而言,正是一种从坐享其成到息心经营的心理转变过程。
而享受这个经营的过程,也会尽可能地降低了婚姻的风险。付出型的情感共同体,一定要比索取型的婚姻更加经得起考验。当情感婚姻由生意式的算计变成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尊重和爱护也就有了肥沃的土壤,而这正是情感婚姻高风险时代所匮乏的。 时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