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建立起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在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COLI)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涨幅达临界条件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目前,相关指数的编制工作正在积极展开,并预备在适当的时候公布。
高通胀时期,向低收入者发放结构性补贴是社会维稳的重要环节。编制中的COLI指数更加贴近低收入者的消费特征,有助于提高低保补贴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为民生工作的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结构性减税对全民抗通胀而言也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补贴与减税“两条腿”都应当走好。
在要素价格改革、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演绎过程中,国内通胀中长期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其间,物价水平接连攀升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冲击不容忽视,尤其是那些以食品消费为主的低收入群体“受伤”最重。但是,参考CPI指数而定的低保标准往往会引发涨幅偏低的质疑。而COLI指数则剔除掉了高档奢侈因素,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所等有了更具针对性的考量,新补贴标准将按照该指数涨幅与去年低保标准相乘得出,以此呵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通胀而受到干扰。事实上,通胀来袭,财税政策向低收入者倾斜的思路已被广泛采纳,香港地区今年就将3711亿港元财政预算中的近1/10用于缓解民困。就此而言,COLI指数编制启动已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接下来包括削减低保水平地域差异、提高权重指数灵敏度等工作应当继续推进下去。
当我们着眼于补贴民众收入结构“短板”之时,也应当对另一项调节分配工具提出足够的重视,那就是税收。众所周知,税收体制的基本功能是“削峰填谷”,通过二次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但国内的税制设计复杂,不仅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而且也给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甚至逃税的空间。由于高收入者收入结构复杂、隐性收入较多,且能享受到各种减免优惠与专业指导,最终实际承担的税负远低于名义税率。而广大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普通职工,则成为最主要纳税群体,以至于个税等税种沦为了实实在在的“工资税”。
再比如,时下中国传统中秋节将近,“月饼税”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从法理角度看,公司发放的月饼是员工收入的一部分,似乎应该属纳税范围,但硬生生地要求对其征税难免伤害了纳税人的感情。况且,在此前流通环节已承载了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月饼,再度被要求按售价全额征缴个税,难免有重复征税之嫌。普通百姓已然因通胀而谨慎花钱了,征税口径收紧无异于雪上加霜的举措,反而不利于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不仅如此,遏制公众收入,甚至可能导致包括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内的投资,因失去消费能力而使其作用落空。反观国外,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侧重于通过向富人征收高额房产税等税收反哺低收入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有效地规避了社会仇富心态的滋生,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整体提升。我国的税制改革不妨对此给予借鉴,为普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者大力减税,以切实提升其自身的抗通胀能力。
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编制工作的启动,彰显了主管部门对低收入者生活状况的关注之情,为带领经济走向消费转型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相关保障、补贴基本民生的工作仍需继续发力。(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