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实行免费学前教育,但实际并不能彻底解决宁陕全县幼儿入学问题,师资不足和农村幼儿园的缺失,是学前教育面临的两大难题。
这个位于秦岭南麓的县城,是个不折不扣的山区,海拔最高的地方近3000米。县城、乡镇和村庄普遍人烟稀少,全县公共交通只有1路县城公交车、6路县内班车以及38辆出租车。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该县目前接近2/3的乡镇还没有幼儿园。宁陕县民办幼儿园园长戴艳说:光靠免费教育政策,很难根本解决农村儿童“入园难”问题,投资加强乡镇或农村的师资力量才是重中之重。
由于免费,宁陕县幼儿园在免费前后,要求入园人数差异明显。县幼儿园园长周莉莉说:“今年一下子来了近300个孩子,最后还有70多个孩子没报上名。”
周莉莉在县幼儿园已经工作了近20年,见证了这几年县幼儿园的变化。“虽说是县城,但都是山里的孩子,为了省钱幼儿园可上可不上,但免费后家长们都送孩子来了。”周莉莉说。8月31日报名那天,天还未亮,就有家长在幼儿园门前排队。当天共招收218个孩子,但仍有不少家长不愿走。周莉莉没
有办法,只能对家长说:“回去吧,不能再多了,再多孩子们坐都没地方坐了!”
“我们幼儿园现在只有32个老师,按标准每个老师只能带六七个孩子,现在已经远远超了。”周莉莉说。于是,一部分孩子只好去城里的民办幼儿园,虽然县财政也给每个孩子90元学费补贴,但私立幼儿园要收60元/月的保教费。就是多收这60元钱,许多人也觉得不公平:既然免费,大家待遇应该一样,凭啥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公立幼儿园?
周莉莉更忧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问题。在县教育局统计的72名农村幼儿班教师中,幼教专业背景的为零。43名参加了转岗培训,另29人尚未接受统一的幼儿教育培训。幼师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上的教师,是农村学前班的主力。
整个宁陕县,仅县幼儿园、三星幼儿园、四亩地幼儿园共7名专业幼儿教师。在这个偏远的县城,除了宁陕本县生源的幼师,很少有其他专业师资进入。在乡镇,幼儿园甚至要由原来被“清退”了的民办教师来支撑。
学生多了,管起来也难了
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宁陕县的小学至高中。宁陕县教育部门曾发文:只要招来在学科领域的骨干老师,除了工资、住房保障外,还无条件解决其家属的工作。但即使如此,仍回应寥寥。2008年9月至今,该县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已实施整整3年。但尴尬的是,从宁陕县考上大学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再回来。
“宁陕是缺人才,也希望他们能回来支援县城的教育和建设。但我也能理解他们,不回来也好,就说明有了好出路了。”赖邦志说。而目前宁陕县中学的教师中,几乎没有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由于实行“免试入学”,高中生源大幅增加:实行免费教育前,应届入学学生只有500多人,免费后一下子就到了670人。
“这样一来管理难度就增大了。”赖邦志说,全县应届的初中毕业生总共也就900多人,2/3都来了,有的拉帮结派,在外面打架斗殴。
在实行免费教育的第一年,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容纳不下突然增多的学生,只能在校外租房,结果,校外宿舍成了学生的据点,下课后打牌的、抽烟的、聚在一起看影碟的都有,第二年,学校赶紧为高三学生修建了公寓楼,才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
但学生人数的增多,良莠不齐的生源,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对此,这座小县城的高中,采用了不少让学生走出去的办法,比如让学习差的学生上兴趣班培养特长,或者直接让学生去上职业高中,学习一门手艺。
“音乐、体育和美术,只要有特长,考的大学未必就比学习好的学生差。”赖邦志介绍,目前学校主要开展的项目是“生物科技创新”,主要是老师带领学生研发航模、机器人,“前几年每年都能保送十几个学生上大学,现在保送政策取消了,但也能给高考加分。”
免费教育在质疑中前行
宁陕县15年免费教育,让这个贫困县成为民众瞩目的焦点,但宁陕免费教育的筹划,其实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2007年秋,宁陕县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推行“营养计划”,让每个在校生都有热水、热饭、热菜、热汤,并由财政出资解决所有寄宿生生活费用;2008年,免费职业教育;2009年,宁陕全面启动“蛋奶工程”,率先实现所有学生的全覆盖。
同年,宁陕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政策,每年为每位学生免除学费2000元;2011年秋季,宁陕县又实现了学前3年教育免费,每名幼儿每年减免保教费900元……
如此众多的教育惠民计划,但被外界质疑最多的还是资金困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县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38.9%,2008年,仅低保资金一项就占用了近1000万元的财政收入。2010年,宁陕县地方财政收入仅3075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却仍拿出1200多万元投入教育,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
新华网曾刊文质疑:长期以来,地方机动财力 70%~80%都应用于农业和支农工业,宁陕拿什么来搞免费教育?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坦言,“宁陕模式”如要推广,政府财政必须保障公共教育,即便是砍掉所有其他行政开支,甚至不发公务员工资,教育经费也不能拖欠,这才应该是重视教育发展的常态。
实际宁陕县也是这样做的。为压缩开支,该县规定包括书记县长在内,出差住宿费严禁超标(120元/天),不准新修办公场所,严控公费考察、全县领导干部3年内不得换新车等。
宁陕县甚至不惜卖了政府办公大楼,筹资2000万元建高中宿舍楼、教学楼,每年拿100万元为农村修建幼儿园。目前的宁陕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是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单身宿舍改建而成,十年未装修。
免费教育,老百姓欢迎,县领导却要低调。宁陕县县委宣传部门的工作同志称,该县党政一把手已婉言谢绝很多媒体采访,有人评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都能免费教育,别的县为什么不可以?”这种看法可能会使其他县“难堪”,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实际上,这几年陕西各地有影响的民生改革此起彼伏,从神木免费医改、到子长医改、再到宁陕免费教育都风云一时。其中党政一把手的强力推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地一位官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改革中,前瞻性的思维往往会受到质疑,甚至遭遇体制内的压力,但一切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宁陕的免费教育之所以能推行至今,也是因为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受益最大的是农村困难家庭。2009年秋季以来,已有3101名学生受益,其中农村学生2546人,为农民减负510万元。”赖邦志说。本报记者刘斌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