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以不同的方式讲述,效果往往不一样,甚至不同的标题也能导致迥乎不同的印象。比如,用“大学生退伍回母校当保安,校方给予副科级待遇”,如果浓缩为“副科级保安”,味道就大不一样,前者犹如糖醋排骨,酸甜夹杂;后者就纯属麻辣了。
近日媒体报道,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自2005年起,每年向部队输送近百名本科生。学校为储备后备干部,决定吸收退伍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加盟,并出台优惠政策:“除享受国家有关退伍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外,学校直接聘用退伍返校工作的大学生士兵为教育职员,作为副科级干部使用。”
这种办法,初看上去不但合理,而且富有人情味。特别是在现在大学生就业不易的形势下,母校如此关怀为国献青春的学子,非常温馨。从报道看,被母校吸收的学生也很满意:“学校对我很关心,做保安挺开心的。”但是在了解到有两位2009年开始做保安的退伍大学生,已经分别升迁至两个系里的行政秘书和党政秘书。这件事恐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动上,而应该尝试一下其中的麻辣意味了。
首先,大学有岗位安排退伍军人就业,无疑是好事,属于尽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如果在吸收过程中,政策不向本校毕业生倾斜,而是对所有退伍军人一视同仁,还可体现公平。不过,就目前报道的情况看,本校的退伍大学生显然享有优惠——从人情着眼可以理解,但考虑到学校的公立性质,就不免要被质疑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是否有违公德和公职招募的程序正义了。
其次,从优生学的角度看,有近亲繁殖的嫌疑。大学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这一有机体必须通过择优选择,避免血亲和裙带关系,才可能获得杂交优势,才更有利于机体的健康和成长。也就是说,选择优秀分子不错,但只选择自己培养的优秀分子,其做法就值得三思,前景就未必乐观。
再者,在报道中保安似乎是关键词,并且因为与副科级这一行政级别结合,而产生了怪异触目的效果。打量我们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恐怕是没有这样昂贵和正规的保安——大家都以为保安是临时工。事实其实也是如此,细读报道,不难发现,这不过是学校培养行政干部的措施而已,只是传统在现在的体现:下基层锻炼镀金,为未来上位积累资历。
如此解读过后,月薪2000多元的副科级保安这事,就酸甜麻辣诸味杂陈,自然有人嗜好有人不喜。但环顾当下,肥水不流外人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一类的反映现实和生存策略的古谚今语,即可在这件事情上找到寄生的土壤,而且肥沃,也司空见惯。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高校去行政化呼吁声声入耳之际,这种做法则折射了高校行政化的一个侧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去“行政”在高校的强大势力,以及去行政化而改善学校生态之难。(令狐补充知名网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