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的作文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真情实感?
答:写事的文章,情感大多是编出来的;写景的文章,我才多表现出真情实感。
问:你在作文中敢说真话吗?为什么要撒谎?
答:在平时的考场作文中,我说的不少话都是假的。我撒谎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为了紧扣题目,赢分数。
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语文学习让你的生命受益增多,而什么样的语文只是叫你学会考试技巧?
答:让我生命受益增多的语文就是杨老师的课堂。讲出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让我们睁眼看世界,认清世界。然而像答题套路这样的语文学习只是叫我学会考试技巧。
问:你觉得你接受的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答:我们学习一些套路去答阅读题,这样很死板。学习考场作文结构时很痛苦,因为被限制,背诵一些陈辞滥调时,很傻气。
问:你向往什么样的语文教育?
答:我向往的语文教育是改变人心的教育,我希望语文教育可以让我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这组问答,是杨林柯老师班上的一个学生,在读完“万言信”之后,根据杨老师所提的一些问题,给出的答案,中间反映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编者)
学生家长
支持
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家庭的幸福
孩子上初一的学生家长潘伟路,提到刚刚仔细阅读完的“万言信”,他很激动。“杨林柯老师把教育的本质说了出来。其实说到教育的本质,我自己也很迷茫,特别希望能和杨老师交流交流,我的孩子现在才上初一,我真害怕孩子会变得只会学习,其他都不知道。”潘伟路说看了杨林柯的信,自己真的觉得谁家孩子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家庭的幸福。甚至很多读者一开口就问杨林柯是哪个学校的老师,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转到杨老师的班上去学习。
“现在很少能看到这么有责任心的老师了,我今年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学生们因为成绩被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我心里其实很难受,虽然我的孩子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仍然觉得他是个好孩子。”潘伟路觉得也许在杨老师的班上就不会遇到这样的忧虑。
反对
孩子还是要适应教育大环境
在大部分家长表达了对杨林柯的支持之后,孩子上高中的阴先生却是完全反对杨林柯的教育观点。“我下面说的这些话没有丝毫对这位老师的不敬,但是我还是觉得从这封信来看,这位老师非常单纯,也许这与老师们和社会接触少有关。我并不支持这位老师的观点,我们现在的教育的大环境就是这样的,那么作为在这个大环境中的孩子们就需要适应这个外部的大环境,很多人说要让孩子去玩,去解放天性,很多人也很推崇西方的教育方式,但是大家可以想想,中国有13亿人口,而美国的人口也就是我们的零头,他们的孩子将来面对的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和我们的孩子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阴先生说。
“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观点完全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所以学校只要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就可以。”对于杨林柯在信中提到的要培养孩子的判断力,阴先生认为孩子在还没有判断力的时候,就不需要判断,只需要接受引导就可以。“说实话我不愿意把我的孩子交给这位老师,我会不放心。”阴先生说。
老师
支持
杨林柯说出了老师心灵上的痛苦
“看到这封信我特别激动,我觉得杨老师说出了一个老师在心灵上的痛苦。”宋老师是一位小学老师,一看完“万言信”她就拨通了电话。宋老师说自己也曾经因为用杨林柯的授课方式讲课被学生家长投诉过,“但是我还是认为,学习是一个用知识滋养孩子的过程,不能太功利化,杨老师今天能写出这样的信,我很佩服。”宋老师说。
“通过这封信,作为同行我能感觉到这是一位真正搞教育的人,他关注的是人性,关注的是孩子的未来发展。”这是在中学教政治的聂老师看完信对杨林柯的评价。
曹采薇是一位大学老师,万言信让她非常激动:“我儿子也是高中生,我想我的儿子要是有这样的老师那真是太好了。我一直觉得最基础的人文教育比数理化重要多了,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虽然身体是成人的身体,但是心理仍然是孩子的心理。我孩子的老师也会偶尔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一些其他知识,但是毕竟很少,我一直告诉我的孩子,学习成绩重要,但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强大的心灵更加重要,我觉得杨老师正是为大家做到了这一点。”
反对
老师不能成为唯美主义者
和很多老师的支持相反,远东二中教研室刘主任不同意杨林柯的观点。“这位老师是一位典型的唯美主义者,也许我们的追求应该是这样,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实际。我觉得这位老师的想法和现行的应试教育是走了两个极端。”刘主任认为现在的教育应该寻找第三条路——让孩子们适应学习的同时也去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觉得这位老师的唯美观点是不考虑国情的。在当前的背景下,如果不要成绩,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果我们不要中考高考,那么更加合理的方式在哪里?我们真正应该做到的是用制度设计的方式克服惰性,提高学习效率,中高考背后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博弈,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满堂灌的教育方式,简单的批判主义和理想主义并不能改变现实。”刘主任认为。
本报记者赵媛
“我呼吁学校对个性老师宽容,要给他们合理化的生存空间,有个性的老师才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才有个性化的人才。不改善小环境,只是一味批判高考、批判教育体制,其实是一种偷懒。”
作家叶开——
对那些探索中的老师,要多些宽容
因为一本《对抗语文》,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和现行的语文教育开始对抗并开始关注语文教育中的各种现象。昨日,记者采访了叶开,读完这封信,叶开表示:“我认为他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好老师。”
文史哲本就不该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