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和捡拾东西电话较多,给您提个醒。
拾多于丢
上周2月11日到2月17日,本报热线来电中除持续报名一元关爱计划外,比较引起注意的是市民丢失东西电话较多。热线系统中记录的丢失物品种类也比以往较多,从钱包、身份证、银行卡、加油卡还有学生书包、新发的课本,到宠物狗、火车票、求职简历等等涵盖各个方面。
2月15号热线线索A7版《为还路边捡的1.3万元 四学生冷风中等三小时》报道后,不少人纷纷打进电话称赞四名学生。保洁员崔师傅来电他在文昌门广场捡到一个小学生的书包,里面有刚发的新书,但是没有名字,不知道如何联系。2月14日15点13分吴女士打进热线想要通过本报感谢一位王先生,春节的时候她回西安过年,不想丢了身份证,等过完年回到厦门后看到华商报上刊登王先生捡到她的证件,两人电话联系后王先生将证件快递给她并付了邮费,她很感动,想说声谢谢。
我们的工作人员还发现:在众多的来电中,捡到物品的电话远远多于想要寻找物品的电话,热线接线员有时候也会在电话中听到背景声:一看就是个学生,娃还是外地来的大一新生,赶紧给帮忙联系下。
对症下药 防丢防盗
丢失东西,一种是落在某地或者车上等其他地方,另一种是被盗,这些人还陷于节日的松弛中疏于防范,粗心导致被偷或者遗失东西;另外,开学、打工流高峰再加春季招聘黄金期,不少人要赶车赶招聘会,难免人多杂乱看管不周,这些种类繁多、意义不同、价值不等的失物们让不少打进热线的失主有如生命般珍贵、也有如鸡肋般难弃。
虽然救命钱失而复得、身份证也找到主人,但是华商热线还是要提醒各位:不是每个人都有好运气,防火防盗防遗失,妥善保管财和物,从自己做起。再给您以下提示。
人多不点钱,首饰放里面。挤时护手机,背包放胸前。
证件分开装,文件要署名。长途去旅游,上车莫贪睡。
妇女和老人,防盗是重点。丢失莫着急,热线记心间。 本报记者:李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