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人心的“1元关爱计划”昨日正式启动,从此,西安城中的80岁以上的孤寡及特困老人,皆可从中受益。
此时此刻,回望“1元关爱计划”的来龙去脉,便会发现,这项为老人谋福祉的慈善活动,是沿着个人—媒体—政府部门及慈善机构这一路径延展开来的。饭店老板何卓远常年向老人1元卖饭,经媒体报道之后获得社会关注,进而媒体及相关政府部门及慈善机构、社区携手,推出普惠更广的“1元关爱计划”。
很显然,从何卓远的1元卖饭,到100多家商家加入的“1元关爱计划”,中间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变化,更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可以从中窥见城市慈善的拓展之路。此前,对于慈善,公众的惯常印象仅限于捐款捐物,或者个体帮扶上,但不得不说,这些慈善活动,往往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未必能够有效解决受助者的现实需求。而“1元关爱计划”则不同,不但将偶然的善举,用计划的形式固定下来,还从根本上解决了老人的现实需求。
从这一点来说,“1元关爱计划”无疑为城市慈善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样本。由此不难看出,零散的、自发的慈善义举,在受人尊敬的同时,也存有可持续性缺乏及覆盖面有限的劣势。而要想避免这个劣势,使类似的善行善举,惠及更多人,持续更长时间,就必须在公信力强的机构的组织引导之下,规范运作。
可以想见的是,在西安这座城市里,定然还有无数人在常年累月地用爱心帮助他们。如果说,个体的善行善举,是一颗颗零散的珍珠的话,那么,“1元关爱计划”这样的活动,无疑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丝线。如此一来,珍珠方能散发出更加耀人的光彩,方能产生出更大的价值。
某种意义上,“1元关爱计划”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及社会反响,是远远大于几百万乃至几千万捐款所产生的效果的。毕竟,“1元关爱计划”在关爱老人的同时,还能浸透人心,让更多人献身到慈善事业中来。因此,对于政府部门及专业慈善机构来说,“1元关爱计划”无疑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标本,解剖梳理之后,或可为慈善事业的推进,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及专业慈善机构往常所做的慈善,主要集中在济困帮贫之上,主要表现为节假日慰问、募捐、帮扶等形式。现在,“1元关爱计划”则告诉我们,在惯常的慈善行为之外,慈善还可以“别有天地”。比如,类似“1元关爱计划”这样的活动,是否可以由政府或专业慈善机构牵头,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比如,政府是否可以用税收优惠等方式,促使更多商家加入进来?还比如,类似“1元关爱计划”这样的慈善活动,是否应在专业慈善机构的工作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正如刘维隆会长所言,1元慈善,仅仅是开始。
相信,在社会、媒体、慈善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1元关爱计划”必将温暖更多人,必将影响更多人。大幕已然拉开,唯愿慈善之路鲜花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