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长沙在湘江之畔开发某商业房产楼盘时,发现地下掩埋着一段古老的城墙,经专家鉴定该城墙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目前长沙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价值堪比“马王堆”。
一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楼盘开发需要推倒重来;一边是历史考古研究,文物保护需要原址保留,最终的结果是,这段古城墙采取“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而原址保护的城墙仅为23米。
一个教授的古城墙保卫战
这场长沙古城墙保卫战的关键人物之一,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柳肃教授。
柳肃回忆,他第一次看到古城墙是在今年的1月10日。前一天湖南省文物局的领导打电话邀请他参加一个新发掘的古城墙研讨会,那时候他并没有很大的期待,直到次日亲眼看到现场,一下子就震惊了。
柳肃看到的古城墙,位于湘江边上的万达公馆工地,它是在去年11月底工地施工时发现的,掩埋在地下约4米处,经专家初步判断,这段城墙的历史横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考古价值巨大。“价值甚至超越马王堆汉墓,打着灯笼也难找。”那一天,柳肃兴奋异常,拍摄了数十个文件夹的照片带回研究。
深知古城墙价值的柳肃主张原址保护,然而却面临着现实的问题,一方面斥资巨大的楼盘开发还要继续,另一方面湘江汛期临近,古城墙所在位置有发生管涌的危险。情急之下,柳肃先后给长沙市领导和涉事房产开发商致函,呼吁对古城墙进行原址保存。
保住了最有价值的一段
此后,在长沙市政府于2月7日召开的第三次专题论证会上,水利、地质等方面的专家提出了异议,不主张原址保护,建议异地迁移。2月9日23时23分,柳肃在网上发出这样一条微博:“我已得到比较可靠的消息,那段城墙看来是保不住了。我在电话里哽住了,停了半天最后提了一个建议,要拆也只能拆到博物馆里去。”
让柳肃教授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半夜发出的“保不住”的微博,竟然成为一根保卫城墙的接力棒,传递到了更多的长沙市民和网友的手中。
在各方推动下,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会,湖南省文物局最终在2月27日召开情况通报会,揭晓了古城墙的最终命运:将采取“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而原址保护的城墙长度约为20米,是总长120米的古城墙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一段”。
3月15日,湖南文物局最终确认保留23米。
拆城墙,行动快于告示
对于“保存23米”的这一结果,柳肃表示已经值得高兴,“我已经多次明确表明我的态度,力求全部原址保护,在原址建古城博物馆。现在城墙的事情有了结果,通过大家的努力,至少在原址上保住了一段。”至于被切割迁走的那部分城墙,柳肃认为已经没有了意义,“我从专业的角度完全知道,所谓城墙‘整体切割’绝对是糊弄人的。砖墙体不能切割,切割就会碎,只能把砖一块块拆下来。只有那23米才是真正的,其他变成散砖块就确实没价值了。”
结果已经无法强求,但对于城墙的动工时间,柳肃认为应该在保护方案公示之后才能动工。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还未公布,城墙已经开始了实际的拆除。3月5日晚,有市民看到一队身穿蓝色制服的工人进入工地,开始了城墙的“切割”挖掘工作,并拍下了现场照片。
一座城市需要历史底蕴
3月9日。长沙,细雨。行走在湘江大道,边上就是某集团投资超百亿打造,号称“中国顶级豪宅”的房产项目。在这代表着最现代的城市文明的高楼下,还掩埋着一段承载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墙。历史与现实,就在这里汇聚。
白天,位于湘江大道东侧、中山路北侧约50米的该房产项目D区工地被围挡得严严实实,把守森严。据保安人员介绍,除了施工人员和考古所的,谁也不准进。晚上,则有施工工人、车辆进进出出,对古城墙进行挖掘,一块块城墙被拆毁,再装进一个个箱子里,被运到一个未知的地方,进行重装,仍然会是一道城墙。
长沙市民掀起的这场古城墙保卫战,实质反映的是经济建设与历史保护之间的矛盾,最终取得的23米保留的成果,既是可喜,又是无奈。
在城市建设的急速步伐中,太多的历史建筑被无情踏过,而以重建名义打造的一批人造景观,那不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史的利用和亵渎。一座城市需要真正的历史建筑,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它们是后人追怀时空,吸收养分的最佳载体,这些都是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不能比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