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二:
海边种树,形象工程
东海路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一条贯通新市区的东西向滨海大道,以“无敌海景”著称。这条曾经获得鲁班奖的滨海大道,多数步行道和周边的公园设计的是嵌草砖和公共绿地绿地。
“东海路的绿化并不差,再次种树增绿是否有必要?会不会影响到海滨城市的风景。”付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付星是一位网络公司的负责人,他经常与朋友相约在海边饭馆里吃饭。站在通透的海岸旁边,视野空旷,看着裸露的岩石旁,三两棵黑松树,付星说:“这才是滨海旅游景观的自然风貌。”
对此,青岛园林局回应称,像东海路等风景宜人的地段,是游客相对集中的地段,代表着青岛的形象,“不少游客反映,夏天到来,香港路没有树荫”;青岛加大行道树栽种数量和密度的方式来完善城区绿化功能,可以逐步解决沿海一线有绿无荫的现状。
质疑三:
岩石上种树成活率低
不过,对于大规模种树,青岛一位规划专家担心能否成活。据其介绍,青岛不同于普通的内陆城市,岛城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山体、岩石之上,尤其沿海,成片的整块岩石。在岩石上种树,树木的成活率,难以得到保障。
当地一位规划专家告诉记者,青岛市的城市绿化工作雏形出现在1889年,德国人将中山公园视为植物实验场,近1000种的树种在中山公园进行试种。试种的结果是大多数树种并不适合青岛本土生长,成活下来的多为黑松、洋槐等,这些树种依然是中山公园的保留树种。
2008年4月,青岛市引进了上百棵南方树种——香樟树,3年之后,大多数香樟树枯萎。这名规划专家表示,“青岛市沿海一线,空气包含着盐碱,盐碱对树木的腐蚀,会损害树木体内的细胞,造成树木中毒而死。”
但青岛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岛虽然沿海一带地质条件差,但并不是不能种树,施工人员会挖出一个石头坑,这些“石头”坑的侧面和底部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缝隙,树木种下去,换上拥有养分的土壤后,树根会在缝隙中自然伸展,生长牢固。
“在树种的选择上,青岛市今年绿化将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尽可能少用南方树种,已经制定了一个包括30个树种的乡土树种库。”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树种,主要包括银杏、黑松、白蜡、法桐、国槐等。
质疑四:
间距1米至2米,过密
在东海路上,行道树间距在2米左右,部分绿地种植的密度在1米左右。香港路行道树,是在原有的行道树中间见缝插针式种植新树苗。
北京一名园林专家告诉早报记者,行道树的间距一般在4到5米。由于行道树大多是树身矮、枝叶茂密,树间距太狭窄不仅影响枝叶的透气、透风,也妨碍树的根部生长。
对此,青岛园林局称,由于可用于城市绿化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街头可拓展的绿化空间越来越有限,现在绿化升级改造也是无奈之举。青岛绿化改造的整治目标可以归结为“高大密厚多彩”。
据介绍,香港路上的中山公园至山东路路口段,将把沿线的嵌草砖改为绿化带,是现有绿化由平面向立体拓展,同时对现有的行道树进行调整、更换等。有条件的道路两侧将加种双排行道树,局部还将加密绿地内植物及行道树调整、更换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