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五:
决策未征求市民意见
尽管青岛市园林局出面表态,但舆论并未停止脚步。青岛新任市长张新起迎来了市民对他的第一次质疑声浪。
1956年出生的张新起2011年12月调任青岛,并于2012年3月获任青岛市长。一位消息人士告诉早报记者,青岛的“种树计划”是在今年2月份市政府办公会上制定的。在这次会议上,张新起要求各区拿出“种树增绿”方案,并提供1~2亿元的财政投入。青岛五市七区今年将投入逾40亿元造林,是历年来财政资金投入绿化建设最多的一年。
在青岛采访期间,多位市民将张新起称为“种树市长”,并称这是从网上看来的。网友还挖掘了张新起在青岛之前的执政经历与“种树”的“缘分”。公开资料显示,张新起1997年12月至2001年1月任烟台市委常委、莱州市委书记,2001年1月至2011年11月,历任潍坊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张新起在莱州期间,先后建起7处花园式公园、20多处街头绿地和10公里环城绿化带,城区覆盖率达40%,莱州于2000年被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一位潍坊地产界人士向早报记者介绍,自2003年起,潍坊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深入开展了“十大工程百个项目”绿化建设,并于2010年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不过,张新起在青岛的“种树”计划显然遭到了更多争议。针对40亿元种树计划,青岛网民“潘uu”向市长热线、市建委、市园林局拨打电话表达意见,但并没得到实质性回复。事后,她将经历写成文字发在网上,引发热议。“潘uu”对早报记者称,作为一项公共决策,政府应该征求市民的意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因涉及到青岛市民的切身利益,青岛市用40亿财政打造“森林城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听证、广大市民的参与。他认为,这是“花纳税人的钱,买别地方的树,打造自己的森林”,”非常不妥”,且容易给利益寻租创造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也认为,对于价格或者立法等层面的公共决策,地方政府一般会有听证环节,但对于市政工程却很少有听证。不过,在他看来,种树并不是坏事,各大城市绿化都有欠账,种树反而能够很快提高城市形象。
汪玉凯则认为,国家应该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就有变相鼓励城市间相互攀比的嫌疑,造就更多形象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