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当“于式鸡汤”遭遇微博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1-29 17:59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 王锦东

  近日,在北大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于丹应邀上台分享心得,却被观众“嘘”下了台。

  于丹,一位火了多年的文化名人,以她对《论语》“心灵鸡汤”式的解读,经由电视平台,迅速走向大众。她口才出众,对“喜闻乐见”无比领会,露出了一手让下里巴人品尝阳春白雪的绝活,美名曰“学术超女”而成为媒体及书商的宠儿。且不论她对《论语》的解读是否正确,谁都有说话包括说错话的权利,这里要说的是,于丹前后待遇冰火两重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社会对于丹近些年持续走红及其影响,应该说一直就褒贬不一。从市场表现来看,她已被相当多的人接受。奥妙之一就在于,我们今天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在社会分化相当严重、焦虑感普遍较高的现实环境中,一些人的确可以从“心灵鸡汤”中获得慰藉。从这个角度看,于丹对于缓解社会情绪的作用既主流又正确,展现了某种巧实力。

  吊诡的是,也有人压根不喜欢“于式鸡汤”,还有些人刚开始觉着鸡汤鲜美诱人,经过短暂的味蕾满足后才发现,生活是生活,鸡汤是鸡汤,后者并没改变前者什么。说起来,学术领域内解读分歧极为常见,受到关注且会使学术获益,可当这种解读经电视走向大众和社会时,它就超越了学术性而公共性立显。喜爱者的声音放大了,倘若不喜欢鸡汤的人也有这样的发声平台,那这些褒贬不过就是学界争论的放大。可以说,正是那些埋藏已久的批评声音一夜之间集中爆发,使于丹遭遇了微博滑铁卢。

  这让人想起了电影的一句台词——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只是这个方式是激烈的还是温和的,会让它的社会观感迥然。那些对于丹鸡汤不感冒、甚至认为她的观点经电视传播不利于社会的人,早有不平则鸣、如鲠在喉之感。他们本应有对等的发言机会,让不同的意见通过交锋,由消费者来比较选择。如能这样则既是对传统经典的发掘和现代理性的淬炼,也体现了现代多元社会的可爱样态。可惜的是,由于话语权的不对等,不同的意见只能走入地下,但却不意味着消失。当土壤还在,释放是迟早的事,巧合的是,北大礼堂演出提供了一个契机,微博成了这些意见爆发的阵地。

  玩过微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自由吐槽的地方。诉说和倾听人之本性需求,在微博上得到了空前满足。于丹昆曲事件正是在这种满足中被放大,挺她的人和倒她的人拥有同等话语权的时候,狭路相逢、吵架声叠合放大。

  不靠谱的是,群情高涨使理性的意见被非理性的说话方式绑架,理性沦为了牺牲品。这也不能怪罪微博本身,它只是工具而已,要怪就怪用它的人,正如同样的菜刀,有人用它切菜,有人用它谋害。任何好习惯都是培养出来的,正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公共言说锻炼得不够,加上积压了太多想说的话,一旦遇上吐槽没商量的微博和某个有兴趣的话题,旧恨加新仇,会控制不住兴奋,抛却了生活中的一些公序良俗。

  可见,是微博放大了于丹此次的遭遇。喜欢鸡汤者有他自己的理由,不喜者也是人家的自由。需要指出的是,在微博时代,那种毫无逻辑但充满诱惑的说辞如——如果你心中充满感恩和美好,那么生活就真的从此美好了——可能真的越来越没市场了。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像于丹一样,把传统经典演绎成可口的街市小吃,只是不希望再搞垄断经营了,这样在“吃货”们货比三家的推动下,“小吃”的品种和档次会越来越好,繁荣也就真实可期了。

  (作者为中山大学博士生)

编辑:任坤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