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 陕西36项成果获奖全国第四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1-19 13:0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国家主席胡锦涛向郑哲敏(右)和王小谟(左)颁奖 新华社发

  郑哲敏:爆炸力学奠基人,师从钱伟长钱学森

  王小谟:主持研制的预警机“比美国领先一代”

  陕西单位主持和参与的36项成果获奖

  本报讯(记者 张小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昨日迎来了第十三届获奖者——王小谟和郑哲敏院士,他们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21位和第22位得主。13年来,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习近平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宣读奖励决定。

  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和王小谟颁发奖励证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其中4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74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8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美国化学家理查德·杰尔等5名外国专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由陕西省单位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6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总数居全国第4位。据悉,我省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数量也是历年来最多的,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

  奖项解读

  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奖时平均82岁 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2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82岁,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6人,70—80岁之间的5人,低于70岁的仅1人。

  获奖时年龄最大的是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都是91岁,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在22位获奖院士获奖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有8位院士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4年空缺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依然空缺,这是该奖项自2000年后,13年来第9次出现空缺,也是连续4年空缺。

  最高奖授予军工专家体现国力增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表示,军工科技水平代表我国科技水平的最前沿。军工科技一旦成熟就可以迅速被利用到实际应用过程中。

  此次国家将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是国力增强和国防力量不断强大的一个体现,也表现了国家对于国防科技建设的重视。

  授予军工装备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承认专家在这个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对军事专家、人才的鼓励。本组稿件除署名外据新华社

  郑哲敏——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

  郑哲敏,男,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郑哲敏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作出贡献。他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他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

  师从钱伟长、钱学森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中国火箭零部件

  求学时,郑哲敏遇到了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他的大学老师钱伟长和博士生导师钱学森。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一个下午,力学所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片薄薄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小碗。

  这让时任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

  那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两弹一星”研制,火箭里面很多形状特殊的关键零件很难制造出来。

  郑哲敏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经过3年努力,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并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火箭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王小谟,男,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他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使我国国防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

  造出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的预警机

  美政府智囊:“比美国领先一代”

  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希望自主研制预警机。在中外合作研制期间,王小谟任中方总设计师,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陕西成果

  西安共有14条地裂缝活动变化都在监测中

  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主持完成的“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记者昨晚电话采访彭建兵教授获悉,西安地铁在建设中解决过地裂缝的难题,就引用了该项目的主要技术。

  彭建兵教授说,西安地裂缝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他带领的30人学术团队,从1988年起就围绕西安地裂缝开展研究,2010年完成了该项目。

  该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填补国际空白的学术成果。首先,查明并揭示了西安共有14条地裂缝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其次,查明了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原因,破解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西安地裂缝成因之疑。即,地下断层控制地裂缝分布、现代地壳应力驱导地裂缝开启、超采地下水造成地裂缝扩张。

  他们开发了现代最新空间监测技术,成功跟踪监测了西安地裂缝的活动变化,并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地铁工程的地裂缝防治技术难题,西安地铁就引用了该技术解决过地裂缝的难题。在北京城市建设、大同—西安高速公路等项目中也都应用了该技术。

  本报记者卢红曼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