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采访秦大河
秦大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2008年荣获“气象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IMO)奖,也是我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3月5日,本报记者采访秦大河,了解他徒步南极的故事,解读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并请他为西安治理雾霾支招。
为徒步南极一次拔掉10颗牙
提起秦大河,无法不提南极。1947年1月生于甘肃兰州的他,是徒步横穿南极洲的第一位中国人。
1989年7月28日,一支由中、美、前苏联、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仅靠滑雪板,带着运载物品的狗拉雪橇,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1990年3月3日抵达终点。秦大河回忆说,当年自己毛遂自荐加入这支国际考察队,当时(1988年)他已经41岁,此前已去过两次南极。
南极到底有多冷?秦大河说他经历的最低温度是零下49.5℃,帐篷内的温度是零下39.5℃。为参与南极探险,训练期间队员们接受严格体格检查。很壮实的秦大河被检查出牙齿不是很好,因为极寒的南极内陆没有医疗条件,而且获得热量完全得靠食物。一旦牙齿出现问题,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以防万一,最后硬是一次拔掉10颗牙齿。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难题待解决
近年来,大暴雨、久干旱,以及全国多地屡现雾霾天……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是重要的一环,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该如何解决?
对于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有没有关系?秦大河解释,目前气候工作者认为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在增加;而天气工作者认为没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极端天气造成的危害,秦大河认为这不仅取决于天气和气候本身,也取决于后期的管理。他以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为例,当时气象部门虽然比较准确预报了当日的暴雨,但是后面的管理和应对没有跟上,最终致78人丧生。当时灾害较重的地方一个是房山地区的一些旅游景点,另一个是高速公路。在秦大河看来,一些人在河道中建房,堆积沙土等现象,导致暴雨中河道的行洪能力大大削弱,迫使洪水改道,说明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评估;而高速公路,降雨量如此大,也没有提醒,使车辆往水里冲,说明预警防范措施不够。
秦大河说,这就是常说的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一难题亟待解决。他建议完善规章制度,防范好、预防好。
治理雾霾是长期需要多长时间很难说
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雾霾治理,秦大河说,治理雾霾归根结底是要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彻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生产方式。他认为,改变雾霾是长期,但需要多长时间很难说。
针对现在雾霾的解决办法基本上是靠风。秦大河认为,这是被动的办法,因为要生产要燃煤,必然会造成污染,将来应尽量减少单位产品的能耗,这需要依靠高技术,这也是科学家的责任。
记者请秦大河为陕西和西安治理雾霾支招,他说,陕西除了各种生物质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靠近黄土高原,雾霾与扬尘、沙尘,公路交通的扬尘、建筑扬尘,还有农民的燃烧,都有很大关系。靠近黄土高原地区,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要增加绿地,在施工建设中减少扬尘,特别是煤、化石燃料的燃烧。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周艳涛
编辑:陈晨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