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周至每年供水"3个西湖" 保护黑河水源农家乐被叫停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3-22 04:44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开农家乐每月净收2万余元

  当时郭红牛已经43岁,开农家乐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认可,“毕竟投入太大了,而收入是未知数……”在郭红牛的坚持下,他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又向亲朋好友借钱,凑足近70万元,2009年6月,农家乐开业,郭红牛开始了创业之路。

  “我那个农家乐,当时可是让我出了一口气……”郭红牛至今都感到自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农家乐刚开办,生意极好,平均每个月的净收入可达2万余元,这笔钱,是之前种地的半年收入。“眼看着就能奔小康了,我都觉得自己有魄力!”

  周至县环保局监察大队大队长王峰介绍,2010年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市黑河水源地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由于农家乐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染,当时关停了20家,拆除的3家农家乐,就是为了保障黑河水源地的环境资源。

  2010年10月的一天,郭红牛接到命令,说是要保护水库的水源不受污染,水库沿线的农家乐都要叫停。听到这个消息,郭红牛慌了神,刚要起步的事业就要戛然而止,这对于他来说,“像被浇了一脑子冷水……”

  郭红牛记得,农家乐关门当天是2010年阴历十月初十,前来帮他收拾东西的亲戚朋友都劝他:“以后还有机会,还可以再创业。”

  环境破坏了农家也不会“乐”

  郭红牛说,很长时间,农家乐的事情让他陷入巨大沮丧。

  如今,郭红牛居住的桃李坪村已经从库区沿线搬迁至库区下游地带,“搬迁到新库区下游后,政策上允许我们在办农家乐。”如今已经47岁的郭红牛说,原本创业起步就比较晚,精力和激情都有限,“让我从头再来,不太可能了,太累心了。”

  很多年来,郭红牛不理解“农家乐会对库区水源造成污染”的说法,直到其他区县的农家乐越开越多,生意不太好做,郭红牛开始发现。“刚开始叫停农家乐,我不理解,现在想想,牺牲我们几十户,成就了西安供水的安全,也值得,想通了,就不憋屈了……”

  曾经的优势

  ﹃家里水稻一串串一扁担打出一口井﹄

  《周至县志》记载,周至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古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由于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

  57岁李军民的记忆中,故乡的水曾给他带来美好记忆。“跳下水里能摸鱼,进到山里采核桃,家里水稻一串串,一扁担打出一口井……”李军民儿时的记忆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周至县志》记载,计划经济时代,周至的排名在全省始终处在中游位置。随着市场经济开发,人们开始瞄上了周至的矿产资源。

  这里已探明和发现的金属和非金属矿18种,其中,黄金远景储量达50吨,2003年,成为全国黄金生产五十强县。其中白云岩矿储量544万吨,石英岩矿储量800万吨,石灰岩矿储量在亿吨以上。

  现在的困惑

  年轻人多外出打工 近1/3人家为留守老人

  1996年起,陕西省、西安市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西安市城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城市引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条例》、《西安市黑河饮水系统保护条例》等规定,要求重点保护黑河附近水源地。

  周至县环保局监察大队大队长王峰说,通常一些区县,工业用水要比居民用水高一些,但在周至,为了保护水源地,以2012年数据为例,居民县城用水在500万立方米,而工业用水仅17万立方米。

  “这里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无工不富也是为了环保,全县就是一个任务,保护水源地……”王峰说。

  为保护黑河金盆水库水质,水库上游及库区周围村庄需要进行搬迁,为确保西安供水安全,马召镇居住的农民世世代代以农业为生,既不能开展加工厂,也不能经营带有任何污染性质的小作坊。如今搬迁了,村民最大的诉求就是,可以获得贷款,发展新农业。

  “我们不仅想安居,还想乐业”

  “我们村和金盆村是最先为水库移民的村子,如今住上了新房,算是安家了,可我们不仅想安家,还想乐业。”村民郭鑫自水库库区搬迁至下游后,便一直外出打工,“我今年55岁了,有三个儿子,我们的收入都是靠外出打工。”郭鑫说,他和儿子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作建筑工,“人均收入每年三万多。”

  之前在库上居住时,郭鑫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和小麦,“当时收入比现在少一些,但花销同样也少。”在山上居住时,郭鑫家里平均每人能分到1亩地,搬下山后,平均每人8分地左右,郭鑫说,搬下山后,生活开销要比在山上高出许多,“过去喝水、吃菜都不需要花钱,现在开销就要稍多一些了。”

  郭鑫的三个儿子目前的工作也是外出务工,“我孙女每半年左右才能见他爸一回,有时候儿媳也出去打打零工,娃就交给奶奶看。”郭鑫说,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守家待业,“房子有了,算是安居了,要是能给我们这发展些高产的生态农业,就算是完成了我们乐业的梦想。”

  县城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

  “咱们周至不能有任何污染性的工业,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而周至主要是山区,耕地也相对缺乏。”马召镇党委副书记马斌介绍,搬迁后的村民先前拥有的土地如今要退耕还林,村民拥有的土地比先前要少一些。

  康保成介绍,桃李坪新村首批搬迁共有126户人家,自搬迁后,村内收入百分之五依靠外出务工,还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购买了货车等,开展运输业,剩下的村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家乐为生,政府自搬迁开始每年为搬迁村民每人发放补助款600元,发放时间为20年。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在马召镇建了一所全寄宿小学,“主要是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照顾问题。”

  桃李坪村二期搬迁工程于今年7月开展,届时,将有44户人家从库区搬至新村,如今44户人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家皆为留守老人。

编辑:王秋阳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