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汉长安城申遗区安置楼项目悄然开工

来源: 华商网  2013-04-01 18:1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资料图片

  汉长安城遗址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汉朝初年,匈奴屡次侵犯中原,当时的汉朝刚刚建立,国力衰微,只好以和亲的方式来求得天下太平。汉初“文景之治”后,西汉王朝国力日渐强盛。至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时,汉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于是汉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打算以武力的方式的来解决与匈奴的纷争。当时西域(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有一个大月氏国,因其先王被匈奴人杀死,与匈奴结怨。于是汉武帝希望与之结盟,两面夹击匈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前87年在位)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当时,汉武帝在未央宫前殿为张骞赐发符节,并在直城门外为其送行。张骞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先后到达了到达大宛(大约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大月氏(大约今哈萨克斯坦)、大夏(大约今阿富汗)等地。但大月氏已在新领土上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为敌。因此,张骞这次并未达到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他沿途对西域诸国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带回了关于西域各国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的详实资料,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今新疆和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共击匈奴。这次张骞一行畅通无阻的到达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国,足迹遍及中亚、南亚许多地区,最远曾至罗马帝国和北非。但和第一次一样,张骞第二次出行的政治目的因乌孙国的内乱再次化为泡影。

  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作物栽培法等都传到了西域,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汗血马等物种也输入了中国内地。

  从此,一条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正式打通,寂寞的沙漠从此响起了东西方商队交往的驼铃声。早年,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说法,得到中外史学家的认可,沿用至今。

  汉长安城遗址参与“丝绸之路”“申遗”的过程

  早在1994年汉长安城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6年8月1日至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主持,在新疆的吐鲁番市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代表,围绕“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等问题展开实质性讨论。五十多位与会代表通过了共同行动纲领,计划在未来三至四年做好“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展示宣传工作,共同编制申报文本,正式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汉长安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被列入申遗名单。

  2011年,丝路申遗项目调整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申遗。2012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列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大名单,要求2013年6月底前完成申遗各项工作,2013年7—8月接受国际专家验收。

编辑:周庆辉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