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我都把电动车抬上三楼。”边家村小区的小董,自从两个月前住到这里,每晚下班后,就开始了搬运电动车的生活。
小小客厅无奈摆着两辆车
22岁的小董今年大学毕业,在城南光大路附近的花卉市场找到一份工作。单位到家这段距离有些尴尬:公交车不能直达,走路太远,打车划不来。综合考量后,7月初,小董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每天上下班。
不过小区保安告诉小董,院内没有自行车停车位,被人偷走或破坏,物业不负责。看看1500多元买的电动自行车,小董狠狠心,干脆每晚把它抬到三楼家中。小董的室友小高花7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下班后,也得把自行车搬上三楼。
他俩住的房子并不宽敞。到晚上,小小的客厅无奈摆着一辆电动自行车、一辆自行车,两人从客厅通过,都要小心翼翼。
高端小区没安排自行车位置
像边家村小区一样没有非机动车专门停车位的小区绝非少数,在2000年后新建的小区中,这一现象尤其明显。
西咸新区一在建别墅项目的已建成区域中,没有非机动车停放点。销售人员说,由于这里属于“高端项目”,因此一开始就没有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安排位置。
家属院有车位却不保安全
“我们有非机动车停车区,但没法保证它们百分百安全。”经开区一单位家属院物业负责人刘经理坦承:“如果没有专门停自行车的建筑,而是停在路面上,只能凭借高频巡逻吓唬偷车贼。”刘经理说,小区曾向停放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的业主收取每月15元的保管费,用于支付保安工资,但遭部分业主反对,只好降为每月10元。他们劝业主停在车棚,可还有业主嫌车棚远,不愿往里停。
中海东郡的何先生说,从前他在单位家属院住时,楼下就是自行车车棚。每晚下班后他把车停进车棚,抬头看看六楼家里窗口射出的灯光,心里一片温馨。如今住进新小区,何先生每天要带着自行车乘电梯。“非机动车车棚变少,不知生活条件是改善了,还是不如以前了”,何先生感叹道。
国外公共自行车系统发达
据了解,欧洲很多国家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非常发达,在那里,许多城市居民已很少购买自行车,而是依靠公共自行车系统通勤。
在法国留学的刘慧慧说,在巴黎等大城市公交站、地铁站附近,多有可轻松租赁的公共自行车,市民用完后把自行车停在租赁店,根本不涉及在小区停放的问题。
1999年,德国西北部的明斯特市曾修建了一个可同时容纳3300个自行车停车位的大停车场。上班族到火车站后,先骑车到各自单位,下班后再把自行车骑回车库,相当方便。
锦园新世纪住户程媛媛说,小区南边的玄武路上就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她上下班常用,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反而闲置着。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非常发达,当地一所中学心理辅导员周老师说:“单位和家旁边都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我没必要买自行车了。”
社区记者武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