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5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中科院西安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培育科技龙头 造就产业创新引领者

  近年来,国家已经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西安,对陕西,都是一次难得的、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对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西安经开区来说,更是如此。

  开发区的实力要靠产业说话,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则更多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在西安经开区内,实施科技创新,抢抓战略新兴产业机遇已经成为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一批科技龙头企业成为了产业创新的引领者。

  2005年开始,中国北车永济电机公司在西安经开区的研发中心开始了高压大功率IGBT的研制工作;2010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首批最大功率IGBT产品在西安永济电机公司封装下线,使永济电机成为世界第四个、国内第一个能够封装6500V以上电压等级IGBT的厂家。2011年4月,永济电机公司的“大功率IGBT模块封装技术”获得国家科技部02专项审批,标志着永济电机公司高压大功率IGBT模块封装技术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

  长期以来,IGBT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关键技术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打破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永济电机公司成为产业引领者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起点,当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就会开始扩散、渗透,催生新兴产业的出现”,北车永济电机公司副总工程师、西安永电公司总经理张红卫告诉记者,由于高压大功率IGBT产品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白色家电、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公司掌握IGBT的关键技术后,不仅将获得国家和省市区近亿元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在承接国家高速动车牵引传动项目中占得先机。2012年12月19日,中国北车集团与西安市政府签订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以经开区为主要承载区,继续追加投资50亿元,积极拓展轨道交通、节能环保、风电设备、船舶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在西安的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说到科技研发的龙头,创建于1965年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当之无愧,是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新材料科研、生产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不仅在国内稀有金属新材料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国际学术界更是享有盛誉。

  西北有色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历程已有10年,而与经开区“结缘”也有十年。目前以西部钛业、西部超导、天力金属、菲尔特过滤材料为代表的总投资近百亿元,先后将“钛锭、棒生产线”、“钛及钛合金管材”、“层状金属复合材料”以及“金属过滤材料”“贵金属材料”、“稀有金属管件”等多个“专、精、特、新”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经开区,拥有了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稀有金属材料为特色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集群。

  依托企业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经开区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转包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有企业开始涉足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33.9%。2012年,完成总产值211.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22.2%,已经成为经开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和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生推动力。

  统筹科技资源 营造区域创新源动力

  西安知名高校众多,高等科研院所云集,代表国家技术水平的航空、航天、兵器等大型央企实力雄厚。西安不缺科技资源,而是缺乏科技资源的有效“统筹”。2006年,西安经开区生产力中心搭建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的初衷就是想办法盘活这些“沉睡”的科技资源。

  经开区内的新材料企业西安西工大超晶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非常注重科研产品开发和工程应用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了大量国家航空、航天、兵器领域的科研项目。新产品研发缺乏高端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而新材料行业的检测设备如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动辄就要上百万,处于初创阶段企业又拿不出采购资金。

  根据企业的诉求,经开区生产力中心通过对西安周边材料学科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西工大超晶所需要的很多仪器设备在西安都有,只是这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分属于航空、航天、兵器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仅供本单位使用,极少向外单位开放,使用率很低。科技资源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的分散、分隔、分离状态,使其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西安经开区生产力中心收集了西安及周边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600多台套的与材料科学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2008年,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建立起了新材料实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区内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找适合自己所需的仪器设备。同时,经开区专门出台专项补贴资金政策,对于使用这个平台上仪器设备进行新产品研发的区内企业进行测试费用补贴,并对提供仪器设备的科研单位进行评优奖励。

  在平台启动运行的当年,西工大超晶利用平台中的扫描电镜、万能材料试验机、ICP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检测设备完成了7次23个实验测试项目,企业不仅加快了研发进程,还有效降低了研发成本;公司开发的高品质稀有难熔金属材料及其制品、轻合金精密铸件产品技术领先,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国防军工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平台通过创新机制实现了科技资源的统筹,获得了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好评。这种模式很快得到了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肯定,也进一步在全市和全省进行了推广示范。2009年西安经开区的新材料实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科技资源与产业协作综合性服务平台,将科技研发成果、大型特种加工设备等科技资源进一步整合,在产业层面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经开区的战略新兴产业。2010年获批为国家首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经开区经贸发展局副局长辛娟告诉记者,截止目前,经开区的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大型科学仪器1355台套,价值7.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经过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实验项目2102个,实现区内产业协作配套108项46.4亿元。

  在总结多年来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经开区管委会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先进性,而是要受到资金、产业化、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这期间,任何有效的外部正能量都有可能直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2012年,经开区形成了更为系统的《关于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在制度设计上,一方面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门槛,提高转化的成功率。2013年,西安经开区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发改委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通过搭建科技、产业、资本、市场“四位一体”创新平台,以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为主,聚集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营造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创新基金引导、风险投资支撑、科技人才引进与创业等体系完善的创新环境,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和创新型企业在经开区转化、孵化和育成,将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工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为经开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撑。

  在开发区建区二十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要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 “作为资源整合平台,经开区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加重视产业创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是开发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管委会主任杨安定表示,经开区必须系统总结二十年的发展经验和创新实践,以着眼长远的前瞻思维和合理可行的切实举措着力构建产业创新的育成机制,让国家的科技创新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编辑:张爽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