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仍在,其清水尚流,也是一奇。有石栏相护,天下人绕而观之,敬意在目。太阳斜照,景明气高。左公柳散立各处,树粗悉需四臂合抱。有一门额颂酒,颇有意思,其曰:饮之令人寿。当然,这种酒不能造假。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突然变狭,只有20里,明政府遂于斯建长城,筑嘉峪关。傍晚到这里,塞上夕辉,万里秋光。嘉峪关踞于丝绸之路,难免让我想到汉唐,然而汉强唐大,皆为盛世,但明却显出一种老态和保守。精神强大,国家才强大,国家强大才敢创造和宽容。
明天往敦煌去,但愿在嘉峪关可以安眠。
8月21日8点6分离嘉峪关,乘风西行。逾黑山湖,到赤金一带,戈壁滩遂出现起伏,公路也要破山而前。不过一旦流水,白杨便绿,有人居焉。虽为河西走廊,地貌各异,风光也在微调。然而普天之下,布满了阳光。汽车匀速而驰,诱人昏然,吕卓民教授与王卓便交流照相技术,其声在车里断断续续的。目标敦煌,遂胸怀欣然。
擦玉门市边而过。这一带开阔平坦,已经化为绿州。白杨树与柳树横成行,纵成列,郁郁成堆为林。田野里有菜,有玉米,有收割过的摞在一起的麦秸。灿然而金碧辉煌的是向日葵,也许要作油料用吧!城远远地在树背后,望而不见,遂留下了悬念。河西走廊的这一段,似乎最显百年以来中国人改造自然之功。
8月21日12点48分至敦煌,此为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无水绝无绿洲,敦煌碣然于绿洲之上,全靠党河与疏勒河的润泽。
秦末汉初,以祁连山为基地的月氏人强大起来,遂独居于斯。也许敦煌就是月氏语的都货罗,都货罗就是吐火罗了。然而汉武帝在武威郡以远置张掖郡,尤其是在酒泉郡以远置敦煌郡,完全是勇以为势,强以成形,要压汉之境。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恰恰反映了汉武帝之意。这里扼东西交通之咽喉,是其锁钥。在汉军征伐之际,敦煌发挥了特殊作用。李广利灭大宛国,赵破奴俘楼兰王,皆以敦煌作后盾。粮草车马,尽由此出。
因为会住在这里,有时间感受敦煌,遂直抵莫高窟。
兴于外而传于内的敦煌学,莫高窟是其根和源。一旦立足此地,便见万邦众国之人倾身于斯,熙熙攘攘,喧哗如市,其热闹之状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杭州灵隐寺。
莫高窟以壁画和塑像名世,反映了对佛的信仰。大约从4世纪到14世纪,佛教徒在此凿洞弘法,历千年之余。多是民间自为,然而隋唐二朝奉佛,遂具国家行为。隋供佛70窟,唐供佛1000余窟。
透过白杨树的间隙发现夕阳所照的莫高窟错错落落,连连绵绵,如蜂窝鸽巢,占有长达1600米的断崖。环境极为艰苦,不过信仰所发的力量显然可以克服重重困难。莫高窟让人望而生畏,甚至难以想象。
仅仅选了8个佛窟而瞻,是少了一点,不过这也够使我消化了。塑像多为释迦牟尼,菩萨,弟子,天王,金刚,力士,现存2415尊。壁画绘佛,绘飞天,绘伎乐,绘仙女,绘花卉,绘佛的故事,绘佛教史迹,绘神怪,并有精致华丽的装饰,确实是包罗万象了。资料显示,壁画多中国艺术元素,不过也注入了印度、波斯和希腊艺术之元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在一块石头上,刻有陈寅恪之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伤心史也。”窃以为这指数万卷文献所失,而且敦煌学由西方所发。沿着如此方向思考,令人感慨万千,并起文化的危机之叹。遗憾至此之吾国男女,看起来多是凑热闹的。不读书,不追问,只求利,只玩手机,何以傲世!
走出莫高窟,我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