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长期负重,桥面坑洼不平、杂草丛生,北侧桥墩已现裂缝
相关链接
华县赤水镇的这座古代双重石桥,即赤水桥上桥。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70米。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下桥为7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据《三续华州志》记载: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发,河床淤高,桥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桥之上叠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桥,从而形成了桥上桥的奇观。
赤水桥上桥1992年4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县赤水镇,有一座令人称奇的双层石桥,当地群众称之为“桥上桥”,它建于清代,桥龄近两百岁。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古桥上载重车辆通行,造成桥面损坏,桥墩处有裂缝,为了古桥得到更好保护,建议修建新桥。
桥面坑洼不平桥墩出现裂缝
9月24日,在华县赤水镇赤水村“桥上桥”,桥东一块提示牌上写着“省级重点文保单位,载重车辆严禁通行”等字样,桥中间部分立了两个大石墩,不时有小卡车、小轿车、机动三轮车及行人从坑洼不平的石桥上缓慢通行。由于桥体长期负重,北侧桥墩出现裂缝,本来雕刻精美的9只龙头现在只剩下6只。除此之外,上桥和下桥两边的部分桥洞已被生活垃圾堵塞。
“去年之前,‘桥上桥’每天至少有四五十辆拉沙货车通行。”家住桥西赤水村的王秋霞称,从前桥面铺的石条都是平整的,时间长了被大货车碾的坑坑洼洼。去年6月份,相关单位在桥上修建水泥墩限宽后,通行的车辆才有所减少。
村民张国良说,该桥连接着赤水河两岸的往来。以前该桥仅供马车和行人使用,上世纪80年代,周围开发力度加大,货车大量通行,承载量过重,导致桥面及桥墩受损。
“桥面限宽后,拉货得绕5公里。”在桥西口做化肥生意的马建学称,从前用大货车拉10吨货可以直接通行,现在不能通过了。“如果能在旁边建一个新桥,古桥既能得到保护,也不影响两岸群众往来。”
仅允许行人和小车通行
据华县县志记载,这座桥名叫赤水桥。康熙六年(公元1677年)建了第一座桥,后因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导致桥孔堵塞。道光12年(公元1832年)在原来的桥身上叠建了一座新桥,此后下桥被泥沙掩埋,“桥上桥”逐渐鲜为人知。
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安红介绍,20世纪80年代,由于取沙,致使河床下降,将下桥挖出暴露,呈现出“桥上桥”的奇观。桥原长70米,后由于自然淤积覆盖,村内建筑东进,现桥长约54米,宽约5米。桥身由上下两层叠压而成,每层9眼桥孔,下边的桥孔只有6眼露在外面,其他3眼埋于泥沙中。上桥南侧龙门石雕9个龙头,北侧对称雕9条龙尾,龙头保存较为完整,龙尾仅存2条。由于此桥为罕见的双层结构石桥,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观赏价值。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安红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他们专设文物管理员对古桥进行保护,且设置提示牌。两年前,他们在桥东进行限高,被通行大货车将限高障碍物撞坏。去年,又在此修建两个水泥墩进行限宽,仅允许行人及小车通行。
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考察人员建议,古桥以保护为主,仅让行人通行,可在一旁另建一座桥供赤水河两岸大车通行。目前,华县文物旅游局已采纳该建议,正与华县县政府及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进行协商,先对古桥进行维修后,再进一步筹划建新桥。本报记者薛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