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表演的“舞马衔杯”使得盛唐精湛马术得以重现。
西部网讯(记者 李媛) 骑手身着唐装骑在马背上,双腿在马肚子上轻轻一磕,马儿前腿弯曲跪在了沙地上。接着,骑手把准备好的金色铜杯递到马儿嘴边,马儿张口咬住,这就是曾记载于史册的著名唐代舞马技艺 ——“舞马衔杯”,它的重现难能可贵。日前,“关中传统驯育马技艺”入选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舞马衔杯”技艺更是体现了盛唐马术的精湛。
传承世代驯马技术 4年艰苦训练
今天(10月17日)上午,在大明宫遗址公园麟德殿遗址前,一场美妙的盛唐马术正在进行,5位穿着唐装的骑手和他们的爱马驰骋在驯马场内,舞马衔杯、侧横步、单腿跪地……这些已经失传已久的绝技在此一一展现。
而在刚刚公布的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关中传统驯育马技艺”成功入选。作为这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人,陕西省汉唐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兵表示,养马世家出生的他从小对马有深厚的感情,长辈都懂一些驯育马的技术。2009年开始,他就为恢复这些传统绝技开始艰苦训练,与此同时,还在渭北等地找了很多会驯马的老艺人。经过4年的训练,“舞马衔杯”等绝技才得以重现。
“说起舞马,现代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实关于舞马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三国的曹魏,到唐代舞马较为兴盛。不过,当时的一般官员和百姓,是无缘欣赏的。因为舞马的节目主要表演给皇帝看,在皇帝寿辰或者大型集会上才会出现。”王兵说,如今普通老百姓也能欣赏到这个绝技。
陕西民俗专家看好关中驯育马技申报国家级非遗
陕西省民俗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说,在历史上,马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马政的建设是体现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
“马曾经甚至成为被崇拜的偶像,龙腾图崇拜中,龙的图案就融合了很多马的元素。”傅功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作为作战和代步工具的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舞马衔杯”等绝技也随之消失。此次申遗审议过程中,之所以能选择关中传统驯马技艺,是因为他能够将唐代宫廷和民间驯育马的方式传承下来,让现代人能感受和回忆当年的文化留存,实属难能可贵,如若消失则是民族的遗憾。
据了解,关中传统驯育马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驯马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我个人非常看好此次国家级非遗申报。”傅功振表示。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窑藏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有关舞马形象的图案,为一直存在诗词歌赋中的舞马衔杯首次找到了物证。此壶高14.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9——9.2厘米。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了一匹奋首扬尾、跃然起舞的骏马。专家考证,壶上的骏马正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