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药品价格15%的加成销售规定,卖一支注射用红霉素,医院最多挣一角钱,但用头孢先锋等新药就能挣几块钱,大家都不傻,这个账很好算。”
廉价老药进入陷阱,越便宜就越没能力改良技术,更没有足够的资金打点流通环节,“廉价老药被排挤,至少十年前就是这样子。越贵的越挣钱,越便宜的越吃亏,最后药厂自己都干不了了。”
国产药品出厂后至病患,中间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而各个环节相比公开的、约定俗成的加价比例,让一些药品有十倍乃至百倍以上的价格变化。此前曾被媒体曝光的化疗后使用的芦笋片,出厂价只有15.5元,但最终患者在医院药房划完价拿药却已经涨到213元。
“药涨价了,药厂肯定有赚头,经手的医院和医生也有利益,只是最后都由病人买单。”近两个月,记者采访多位医药代表,他们将廉价老药逐步消失和新药数量激增,解释为畸形市场作用的结果。
新药挤老药加大公关力度即可
对暂时没有经营压力的廉价老药厂家来说,只要有稳定的销售量,也愿意生产,毕竟能薄利多销。
“例如抗生素,咱们国家是世界上抗生素用量最大的地方,除了人口基数大,临床过度使用抗生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国内一抗生素生产厂家的医药代表林先生说,目前国内人均年使用抗生素达138克以上,是美国患者使用量的十倍。
“大家的药功效都差不多,医院和医生用谁的都行,可对药厂来说,差别就大了,用他一支,我的就少用一支。”林先生说,这些年来,医药代表对医院和医生的公关一直没停,只是变得更隐蔽,比如资助旅游、出国访问的费用等等,不像早些年“都是现金结算”。
五六年前,临床上使用的红霉素注射液和青霉素注射液,林先生也参与过“竞争”。“当时,头孢、先锋也用,但这两个药走的量最大,但现在几乎全是头孢先锋了。”当时,青霉素每支1元到3元,红霉素1元左右,而头孢和先锋价钱在每支二三十元左右。
“按照药品价格15%的加成销售规定,卖一支注射用红霉素,医院最多挣一角钱,但用头孢先锋等新药就能挣几块钱,大家都不傻,这个账很好算。”林先生说,高价新药对廉价老药的排挤,只要加大公关力度就能把对方撵跑。
廉价老药,“盈利少,养不起医药代表”
林先生认为,廉价老药已进入死亡陷阱,越便宜越没有能力改良生产技术,更没有足够的资金打点流通环节,“但处方权和开药权在医生手里,药品又必须经过医院进货。你们现在才看到廉价老药被排挤,但至少十年前就是这样子。越贵的越挣钱,越便宜的越吃亏,最后药厂自己都干不了了。”
“便宜的老药没听说过有给公关费用和提成的,他们的总代理帮着医院医生开会,最多给个挂历啥的,但这年头谁还稀罕挂历呀。”林先生说,自己在医院等场所从来没见过红霉素的医药公关和销售代表,他认为价格在两三元左右的廉价老药不可能有医药代表,“开塞露一支才一块钱,能挣多少钱,还能养得起医药代表?”
一个产品不挣钱这个产业链上的都难受
今年年初暂停生产甲巯咪唑片的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其实也中标了部分省份2013年基础药物名录中的甲巯咪唑。
但是,生产成本的突然提高让他们不得不暂停生产,“不生产,顶多罚一万元保证金,要是继续生产,那损失就不是一两万了。”该公司销售刘经理在电话中说。
刘经理介绍,甲巯咪唑片多年低价销售,不但让燕京制药压力大,也让上游供货企业头疼,“都是一条线的,一个产品不挣钱,这个产业链上的其他相关单位也都很难受”。
甲巯咪唑片全国性缺药,在多位医生和众多患者强烈呼吁下,终于在7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协商决定,由北京市药监局牵头联系相关原料药生产企业落实生产。
“我们现在是不盈利生产,只能是应急,最终到底怎么办,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才能确定。”刘经理说,今后廉价的甲巯咪唑片是否会注册成新药,重新进入市场,他说暂时没有听说。
老药装新瓶高价利益均沾
不管甲巯咪唑是否会“换装”迎合市场,但廉价老药改变配方,重新注册成新药,并提价进入市场,已是药企屡试不爽的妙招。
在国外,研制一种新药动辄花费数亿元,周期需要几年。可国内,每年注册的新药,几乎都在千种以上,2005年更是达到万种以上。
“我们临床上使用的西药,九成以上是仿制药,没有专利保护。”多位临床医生证实,新药众多但却鲜有真正拥有专利的研制新药,“就是仿制,功能都一样”。
医药代表林先生多次参加全国医药展销会,他渐渐熟悉了其中套路。“有的注射液改做成冻干粉,就成了新药,而新药价是旧药价十几倍到数十倍。”
林先生的说法得到多位医生的证实,有的眼药水把名字变成滴眼液价格就能涨十倍左右。西安南郊一家大医院的药剂师说,他常常见到一个药品价格突涨,仔细一看就是把瓶装片剂变成了胶囊。
“还有的,在原有配方中稍微加一点无用的辅料,淀粉或者葡萄糖,就能说药品组成不同。”林先生说。
廉价老药变成新药后,价格直线提升,让药品流通所需经过的药厂、全国代理商、省级代理商、配送医药公司、医院和部分收取回扣的医生收益都成倍增长,在利益驱动下,廉价老药消失就成了市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