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媒体称“采访车”并不“专用”

  针对网友的疑问,一名央视记者透露,央视记者采访都以打车为主,采访车也很少有“车标”。“大多是转播车上才会有贴有标志,不过和网上卖的那些都很不一样。”他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和央视记者的说法基本相似,她表示自己所在的单位里基本上只有转播车上有台标,且一般只在必须直播的大型活动使用。“记者日常采访还是以打车和大巴为主。如果有时间比较紧急的采访任务,单位才会派车送一送。”她说。

  而对于采访车闯红灯的现象,这位央视记者表示,普通的采访车不存在享受“特权”。

  “单位每辆车都配有司机,司机需要自己承担违章的后果,即使是单位派车进行采访也从来没有出现不收过路费的现象。”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说。

  记者采访了一些“国字头”媒体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他们纷纷表示采访车上并无特殊标示。“我们的采访车和普通的车外表看上去并没什么两样,有时候采访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会在车头加上会议的牌子,而不是贴在车身上。”新华社一位张姓记者说道。

  专家:车贴热销彰显群众特权崇拜 应让记者回归凡人

  专家认为,假车贴的热销背后是群众对“记者身份特权”的崇拜与幻想。新闻媒体的采访专用车是工作需要,并不是一种特权。而网友使用央视假车贴“蒙”过交警是一种利用央视声望来逃避处罚的行为。

  “群众的这个心态很正常,打央视记者的旗子好‘办事’。这也可以解释为央视的光环效应。”夏学銮说,这说明目前并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哪个单位违章都应依规处罚。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CCTV”车贴网络热销的泛滥源于群众对“记者特权”的一种崇拜心理。如果交警对待所有的车都一视同仁,谁违章都不行,那么这些车标就不会有市场。“特权本身就是错的,冒充特权就是错上加错,群众面对特权时,不能助纣为虐,更不能同流合污。应该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