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患者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感冒发烧打"点滴"。 医院的门急诊里输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发烧患者并不少见。其实感冒发烧并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有发烧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是没有效果的,此时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误区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药。 事实上,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它只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炎症局部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但很多并非由病菌引起,有时甚至是无菌性炎症,此时申请打"消炎针"仍然是不科学的要求。
误区三: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 老的抗生素虽然抗菌谱"窄"一些,耐药比例高一些,但抗生素讲究的是"敏感",如果"药敏试验"证明病菌对这种抗生素敏感,即使老药一样可以立"新功"。
误区四:频繁换药。 抗生素发挥功效的前提是,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不少见,但指望输液后总能药到病除也不切实际。如果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提早换药,不光无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误区五:一旦见效马上停药。 抗生素有其规定的疗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会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复。
因此,患者在日常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谨记"三不政策"。第一,不主动要求。如因普通感冒就医,不应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第二,不迷信输液。抗生素的使用有其规定的给药步骤,如果口服抗生素可见疗效则无需打针,打针即可痊愈则不必输液;第三,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一定要遵医嘱使用。非专业人士没有这种经验,无论得病后自行购买抗生素,还是平时用抗生素"充实"家庭药箱,都会埋下滥用抗生素的隐患。
抗生素用太早儿童易得哮喘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6日报道,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儿童使用抗生素太早,会增加哮喘发病风险。 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特别关注了,因为非胸腔感染而使用过抗生素的不足6月龄的小儿。结果发现,在1400名儿童中,小儿接受一个疗程抗生素治疗,出现不可治愈型哮喘几率会增加40%;接受两个疗程抗生素治疗,则会导致儿童期哮喘危险增加70%。
耶鲁大学的研究者分析说,肠道益生菌对于儿童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平衡至关重要。而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改变孩子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抗过敏反应能力削弱,哮喘及过敏危险大增。尤其对不足6个月的小儿影响显著。
研究负责人卡丽·雷斯尼斯表示,该研究结果提醒广大医生,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给小儿使用抗生素。
儿童滥用抗生素 易出现肝肾受损和二重感染
"不光是医院,使用抗生素也是很多家长的'习惯'。"万力生说,不愿到医院看病的感冒发烧患者经常到药店买点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品吃,很多市民 的家庭药箱里也有很多抗生素类药品,"但给孩子超剂量使用最新、最贵的抗生素,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滥用抗生素对儿童身体的危害比对成人的要大"。
由于孩子体内的各种器官发育还不成熟,抗生素很容易残害或潜在地残害孩子的身体器官,最主要是容易导致肝和肾功能的损害,因为很多抗生素都是通 过肝脏和肾脏代谢的。此外,还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丁胺卡那等,容易造成孩子耳聋;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等对孩子软骨有潜在损害;氯霉素则可 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小孩抵抗力下降、对抗生素依赖性增强。
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小孩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容易导致小孩二重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
两岁大的女孩秀秀一开始出现咳嗽现象,家长找出家里备用的小儿止咳糖浆和头孢克洛,给孩子吃了2天,不仅没有好转,咳嗽反而越来越重。于是,妈 妈带秀秀上社区医院输了7天液,其中包含了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但病情没好转。医生改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并配合阿莫西林口服,一周后,孩子病情更严重, 发热烧到39℃,嘴巴长满白屑、身上起红疹等。万力生诊断后发现,孩子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口疮和红疹,在停用抗生素后,秀秀病情明显好转,3天后痊愈。
万力生说,秀秀的病情就是典型的抗生素滥用造成的,"最初出现咳嗽,不排除病毒感染等情况,但不分析原因直接使用抗生素,而且一开就是第三代头 孢类抗生素———头孢曲松钠,这是抗生素中的高级药,接着又用阿莫西林等,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耐药,还会造成孩子体内菌群失调,真菌大量繁殖,进而出现二重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