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务员
10年前春运真的像打仗
刘文铭,42岁,西安客运段广深车队深圳一组列车长,从事列车乘务工作15年。
“没有亲身经历,你很难想象那时的春运有多少人。”刘文铭说,“就像是打仗一样,我记得2005年的时候我跑到广州的车,车厢里挤满了人,一只脚挨着一只脚,厕所里都挤着四五个人,到车厢里打扫卫生,根本就没有下脚的地方,挤一趟出来,发现自己衣服从里到外全部湿透,外衣扣子全部挤掉。”
2005年的时候,还有很多绿皮车,绿皮车车底弹簧比较软,如果上的乘客过多,会把弹簧压死,容易出安全事故。刘文铭介绍说,硬座车厢一般有118个座位,当时一个车厢最少坐200人,春运期间超员百分之百是常见的事儿,高峰时车厢甚至能坐到250人。有时乘务员到了中途站都不敢打开车门,担心再上乘客会引发事故。
“当时的旅客想法很简单,能走就成。”刘文铭说,“现在的旅客要求更高了,不仅要走,而且要走得好。”现在绿皮车已逐渐淡出,“春运高峰时也会有允许范围内的超员。”刘文铭说,“比10年前好多了。”
>>工作人员
买票难短期内难解决
刘晓(化名),男,44岁,工龄22年,一直在铁路部门上班。由于话题敏感,他不愿意用真名。
“春运买票难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刘晓说。
刘晓认为,春运买票难主要有四个原因,各个地区 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员流动频繁;春节假期较长导致人员流动时间过于集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运力不够。
刘晓认为,前三条目前很难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可能会更加频繁。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运力,在刘晓看来,短期内这个也难以实现。
刘晓说,首先,线路、车辆投资较大,目前的现状很难大量投资事先扩容。线路,指的是现有铁路线,已很难再往里排进去列车运行时刻。“就算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投资,也未必能实现轻松买票的想法。”刘晓说,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例如,让铁路储备平时使用车辆的1.5-1.7倍,才能保证春运时车辆使用不会捉襟见肘,可是平常期间那么多车闲着,成本谁来承担?
“运输企业最害怕这种单向性客流。”刘晓说,“从运营角度来看,单向爆满100%上座率加上反向的50%上座率,还不如双向的80%上座率。”单向性的情况在这两年越来越明显,这就对实现轻松购票提出更高的要求——储备更多平时用不上的车辆。但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很难做到。
>>旅客
购票基本公平了
张栩,男,34岁,西安市高新区某公司职员。
家在河北廊坊的张栩2003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西安工作,每年都要回老家的他都要为春运买票发愁。“以前半夜排长队、找票贩子高价买票、托关系买后门票,能用的办法都用了。”张栩说,“为买票想尽了办法,车票还是不能保证,有一年是坐飞机回家,有一年则是大年初一早上到家。”
2011年实行网络购票后,张栩觉着买上票的希望大了很多。“这是最公平的办法,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张栩说,这两年每到春运前他都会在网上下载一些购票攻略,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
罗贤平,男43岁,北京市某部公务员。
家在西安的罗贤平毕业19年,在中央某部当公务员。罗贤平父母和妹妹都在西安,过年一般都是坐火车回家跟父母一起过。
“从绿皮车到空调车,到直达列车,再到动车、高铁。价格涨了,车的速度也快了。”罗贤平说,他刚上班那阵到北京要26个多小时,“2005年时间缩短到11个多小时,现在高铁不到5个小时,不到22年前的五分之一。”
罗贤平说,坐车绝不是享受的事情,不过现在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没有了冒黑烟的茶炉,有了空调,有了可充电的插座,有了飞机坐席一样的高铁……现在坐车,比以前舒服多了。”
>>建议
铁路春运时间能否与时俱进
1954年,春运的时间为春节前后各15天,后来改为现在实行的春节前15天,春节后20天。
“这个节前15天节后20天的规定至少有15年了。”一位网友说,“与目前的现状符合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加之高校扩招后,学生客流加入传统的打工返乡、探亲春运客流,再加上近15年新兴起的旅游热潮,春运客流已从以往的双流合一变成“四流叠加”。
更重要的是,铁路客流高峰往往从春运开始前就出现,这种情况近几年愈加明显。而各个高校主动提前放假避开春运的做法,也使学生客流高峰大多在春运前形成,导致春运高峰“不按照规定时间出现”。与此对应的是,节后客流主要集中于农历正月初六初七,以及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再往后客流明显不能算是高峰。
“既然这样,能否将春运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也提前,这样岂不是更贴近现实状况?”网友“不值一提”说,“或者铁路部门根据每年具体情况制定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死搬硬套。”
本报记者 周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