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5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获得2013年争先进位奖、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突出成效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改革试点城区、农业部第二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12元,比上年增长13.5%,增速连续多年走在省、市前列……一项项荣誉和成绩昭示着阎良在跨越发展的征程中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阳春三月航空城,求真务实风正浓。该区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联系农民、服务农民作为基本标准,到农村去、到农民家里去,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从具体事抓起,真心实意帮助解决问题。在服务“三农”发展上,强化责任意识,按照着力优化产业环境、政务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等六个环境的总要求,抓重点、攻难点、扫盲点、创亮点,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题,加快统筹城乡重点发展区建设,着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为率先建成副中心城市,加快中国航空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抓提质 促农业经济升级

  已建成甜瓜、芹菜2个万亩统筹城乡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25个,养殖园区35个……阎良区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统领,着力在发展方式转型、经营模式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上下功夫,实现“一产提质”,打造阎良农业经济的升级版。

  在发展方式上,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蓝天实业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建成达效。深化区校合作、组建专家团队,为农业园区插上科技的翅膀,提升园区建设的含金量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在经营模式转变上,立足阎良的农业基础和实际,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加强农产品生产和畜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构建以“粮食为基础、瓜菜为重点、畜牧为支柱、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开展农超、农校对接和社区直供直销,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树立品牌意识,抓好相枣、甜瓜2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和5个省市名牌农产品发展,做强特色、做优精品,让阎良农产品品牌更加响亮。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着力在生产上下功夫,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在管理上做文章,调整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加快各镇街食品安全所和农产品监管站建设,做到监管全覆盖、追责全过程,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无缝隙、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抓改革 促三农发展

  在44个村启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涉及群众2.3万户,耕地面积16万亩,首批两个试点村990户已拿到经营权证书,土地流转面积达3.54万亩。

  阎良区将改革作为“三农”发展的有力抓手,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把农村“沉睡”的资源激活,为市场化配置奠定基础。积极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好配套服务,抓好城中村无形改造和农民进城落户等重点工作,让农民群众完全融入城市,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做到留得下、住得稳、生活得好;在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支持区内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三农”工作实际量身定做各类金融产品,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村融资新途径。

  抓增收 促农民致富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该区以航空工业组团建设为重点,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发展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形成以国家航空文化旅游度假区核心,以“两河一塬”生态旅游为带动,以餐饮服务、家政保洁、农家田园体验等为支撑的服务业和旅游业体系,就近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对外联系和就业服务,保持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加大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小额贷款、创业指导等帮助,提升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同时,着力在培育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乡土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抓统筹 促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阎良区以落实《统筹城乡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用好政策,加快关山、武屯两个重点镇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努力把小城镇建成产业聚集区、人口集中区、体制创新区。按照“统一规划、多元投入、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5个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6个片区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速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向农村辐射延伸覆盖,不断扩大集中供暖范围,提高城镇和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把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造福群众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新兴街道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为契机,围绕“环境整洁、设施齐备、生态良好、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目标,坚持治点与扩面结合、生产与生活结合、建设和保护结合,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机会同等、待遇平等、服务均等,不遗余力改善民生,从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落实40项惠民实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记者 杨宇普)

编辑:张爽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