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治理难度大 村民盼更多关心和帮助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石门雄黄矿区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区实施综合整治。2012年10月,《石门雄黄矿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开始实施,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施工的项目是一二期工程,是对原炼砒遗留下来的近20万吨砒渣及周边污染土壤进行安全处理,目的是从源头上控制砒渣的浸出液进入周边水体和土壤,最大限度地减少砷污染环境风险。第三期工程,是对黄水溪进行综合整治。第四期是对污染核心区近8000亩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项目包括历史遗留砒渣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核心区近8000亩污染农田修复、生活饮用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工程。
针对于村民较为关心的治理周期需要多长时间?具体的治理措施有哪些?记者电话采访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他深入进行了石门地区砷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工作。
记者:我再问您,如果是深超标,如果治理起来的话,包括土壤是不是很好治理,还是比如说治理起来大概需要周期有多长?
陈同斌:有办法治理,三到十年吧,就这个样子。最快三年,最慢的可能十年以上,这块范围很大。
在村民唐熙志看来治理工程虽然已经启动,但是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治理结果怎么样,效果好不好他心里也没有底,唐大爷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村民唐熙志:我就考虑年轻人能不能给他们搬迁了,把这个地方办成林场减少污染,防止水土流失.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对唐熙志提出的建议做出了回应。
记者: 他们有没有想搬迁整体要搬迁走,让这土地种树种其他的,种非农作物的,你觉得这种可行吗这种方式?
陈同斌:种树是可以的,但是污染物还在里头,他一下雨又冲走了,有可能还是有问题的,对当地的村民可能受到的危害已经很大了,但是具体的还没有根本解决。
记者:实际上我特别关心,对于这些靠地为生的老百姓,他们如果地受污染了,受到了伤害,实际上他们生存上也会带来问题?
陈同斌:对。这所以就是农田里污染很重要的问题,不仅仅是污染问题,他会带来事后稳定的问题,老百姓没有办法维持就很麻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