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身亡老妇的儿子仍穿着雨靴,沿着母亲落水的坝顶去接两名从西岸来奔丧的女性亲戚 本报记者 杨托 摄
昨日下午4时许,在南郑县法镇镇新店村,一名妇女扛着满满一蛇皮袋的农资,从过水的坝顶走过 本报记者 杨托 摄
本报汉中讯(记者杨托)4月19日,南郑县一名八旬老妇,在通过村旁冷水河上的水站坝顶时不慎落水丧命。直至昨日上午10时许,尸体才被打捞上岸。村民称,自1979年水站建好至今,村上至少有30人因此丧命,村民们虽明知走坝顶危险,但要从冷水河上、下游的桥上通行,至少要绕远5公里远,很是不便。
事发三天 才找到老人尸体
昨日下午4时许,在南郑县法镇镇新店村,82岁老妇陈某家门口已设好了灵堂,多名村民赶来帮忙料理后事。陈某家往西数百米外,就是夺去她生命的冷水河。陈某的儿子曹某当时还穿着雨靴,沿着母亲落水的坝顶去接两名从西岸来奔丧的女性亲戚,坝顶的水有近15厘米深。
据了解,1979年南郑县水力发电厂在此处修建了茶房寺水站。水站未建前,此处有一座小木桥,村民们都是走木桥过河的。水站建好后,为了就近能过河,村民大都是走水站的坝顶过河。水站坝顶东西长70多米,宽70厘米,两头都修有水泥墙,上面写着“水坝危险、禁止通行”的警示语。
曹某说,4月19日下午,母亲背着背篓出去后,直到晚上都未归家,父亲才在村中四处寻找打听。后来,有人怀疑可能是从坝顶掉到了水里。此后3天,曹家还专门租用了一条渔船在水坝下游寻找。到昨日上午10时许,才在水坝下游100米外的水中发现了背篓,而母亲的尸体就在背篓下方的水中。
新店村文书兼4组组长胡元德说,该村共有273户、960口人,村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冷水河上的水坝顶是大部分村民通往西岸干道红军路的主要通道。“水坝顶常年潮湿,很容易生长青苔,人走在上面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胡元德说,从水站修好的这35年间,至少已有30人从坝顶落水丧命。村民们都是自行寻找落水的亲属,都没有选择报警。
南郑县水力发电厂职工王银清曾经管理茶房寺水站长达20多年,他也证实说:“走坝顶落水淹死的人很多,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年轻人。”
不走坝顶 就要绕行很远
曹某的亲戚刘女士说,1984年,她的姐姐和姐夫就沿着茶房寺水站的坝顶走时双双落水失去了生命。“不从这里走,就要绕很远的路。”刘女士说,虽然已有亲人在此遇难,但为了方便,自己也只能从坝顶走。
胡元德说,在新店村上游的牟家坝街上有一座桥,往下游也有一座南心桥,距村子的距离都在5公里左右,而且要走上下游的两座桥的话,两条路的路况都很差。村里上学的孩子年龄小,走坝顶的话都是家人接送的,因为雇车接送成本又太高。
该村一位妇女从街上购回装了2条蛇皮袋的农资,为了不绕远路,她一个人赤脚从有水的坝顶扛着蛇皮袋回家。她说,虽然知道危险,但没有办法,不走坝顶扛着这么多东西走远路太累了。
村民希望政府就近修座桥
胡元德表示,要解决村民出行难、出行危险的现状,最好就近给村里修座通往西岸的桥,哪怕是一座仅能过人的钢索桥也行。
他说:“村里没有能力修桥,如果政府能出一部分资金,我们村民也愿意自筹一部分资金。”
对此,南郑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黄文彬表示,不论坝顶是否过水,都不允许人员从坝顶通行,既是防止发生意外,也是为了保护水利设施。该部门已在水坝的两端设置了警示标志,也多次到村、镇及当地的学校进行安全宣传,但仍有村民落水身亡,水利部门希望村民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要从坝顶通行。对于是否可以修桥,黄文彬说,能否架桥由交通部门负责,水利部门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南郑县交通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未了解到此类情况,将立即协调相关科室,对能否为村民架桥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