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一个不起眼的车间里,常年都有数百副正在制作的假肢,四处堆放着腿部造型的假肢零部件,会令初来者感到畏惧,工作人员笑称他们这里可是西安最大的“造假车间”,但“这里造假,是为了弥补缺憾”。
因为在这里,肢体残疾的人能找回身体缺失的部分,这种意义对他们来说已经超出了一件辅具的含义。
假肢撑起一个家庭
5月6日,家住略阳县马蹄湾镇58岁的刘邦贵,一大早便乘火车来到县残联办公室,等候从西安赶来的假肢制作技师。
刘邦贵之前在家中盖房时,被木头砸断左腿,邻居砍树枝为他固定伤腿,几个人抬着他送往山外的医院,因失血过多,腿部肌肉坏死,为了保住生命,医生只得给他截肢。房子还未建成,家里还有老人和三个孩子需要抚养,刘邦贵躺在医院里有些心灰意冷,几次都有轻生的念头。略阳县残联康翠萍说,全县需装配假肢的残疾人有36名,大部分都是山区农村人口,居住和活动区域都是坡地,像刘邦贵这样的残疾人,拐杖和轮椅都无法使用,一副假肢市场价五六千元他们无法承受。
刘邦贵说自己截肢后,很快安装上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提供的免费假肢,让他重新站了起来,可以继续生活。
略阳残联工作人员讲,贯穿全县的宝成铁路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这条铁路前些年也夺走了不少人的生命和肢体。铁路事故致残一般没有赔偿,生活的负担全部压在了残疾人和其家庭的头上。在目前安装免费假肢的36人中,就有10人的腿被这条铁路夺去。
全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省肢残人协会主席王延说,全省现有肢残人50多万,并且数量逐年增多,以前是铁路、公路等交通事故肢残,后来是在外出务工工伤肢残,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因病截肢致残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让截肢的肢残人安装上适配的假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能站起来更自信了
家住咸阳市秦都区的孟护荣今年50岁,2008年时的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整个右腿,司机逃逸后,家里花去上万元的医疗费。腿伤还未痊愈,妻子便提出离婚。
一向乐观的孟护荣,却难以承受接连的打击,长期坐在轮椅上,他一度认为自己已经失去重新站起来的能力。在咸阳市残联的协调下,孟护荣在省残疾人辅具中心尝试安装高位假肢,因为制作难度较大,孟护荣首次安装取型时便住在西安,反复调试之后,装上假肢的他,觉得自己不仅找回了失去的右腿,更重要的是又能站起来和人平等对话,有了更多的自信。
神秘的造“假”车间
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适配科,负责全省大部分肢体残疾人的免费假肢制作,为了方便残疾人就近安装,他们都要前往各县残联集中打样取模,回来制作完成后,再次到各县残联通知残疾人集中调整安装假肢。据假肢执业制作技师樊军讲,免费安装假肢的残疾人都相对贫困,致残后他们还要继续劳动,假肢的磨损程度都比较严重,虽然规定3年更换一次,但很多人使用一两年时间零件就已损坏,或者因为残肢肌肉萎缩等情况需要更换。
为了让残疾人在佩戴假肢后不磨损残肢伤口,取型时很关键,技师在取型和制作时都是一个人完成,负责到底。
安装一条小腿假肢需要数千元,安装一条大腿需要上万元,并且还要定期更换,对一般残疾人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减轻残疾人康复负担,陕西省残联近年来实施免费安装假肢项目,已经完成假肢装配11380例,数千名肢残人受益。省肢残人协会主席王延说,随着现代假肢科技技术的提高,假肢代偿功能逐步完善,希望不断提高免费安装的假肢技术标准,同时呼吁能否将安装假肢纳入常规医疗报销体系,更多地造福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