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墓南边是种猪场本报记者江雪摄
1942年,经陕西各界吁请,张季鸾归葬西安。起始,停灵柩于兴善寺,当年9月,公葬于长安县竹林寺(今长安区竹林村)。张季鸾归葬,蒋介石曾先后三次到陕西致祭。在兴善寺的一次,据观者描述,蒋介石站在人群中,发色灰白,“神色并不甚悲戚”,“似有慰悦之意”。
然而,世移时移,经70多年的时光流转,张季鸾墓遭遇了从兴盛到荒凉衰败,最终与猪场、砖窑为邻的悲凉境地。
墓顶曾被揭开“两袖清风”,烟斗麻将陪葬
在李赋英的记忆里,舅舅张季鸾的墓地,最初占地40亩,建成之初,曾有部队专门看守。从长安区兴教寺往东,走过一片开阔的田野,沿台阶拾级而上,柏木萧萧,石碑林立。石碑上的题字有蒋介石、林森、于右任等人。然而,张季鸾毕竟属于“旧时代”的人。1950年代,形势开始变化,尤其是文革开始后,张季鸾的后人,包括外甥女李赋英一家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李赋英同时也是水利专家李仪祉的侄女,因“家庭出身”,她的兄弟姐妹,六人中就有3人自杀,都是学有成就的专家……
而张季鸾的坟墓,就那样荒芜下去了。据李赋英说,那10多年里,家人根本不敢去祭扫,一直到文革结束,她才又替代母亲去为舅舅上坟。
此时,墓地里参天的柏木都不见了,石碑也只有残留的碎片。李赋英向周围的村民寻访,才知道柏树多因“大炼钢铁”而被砍,石碑则早被当做“四旧”砸坏。据说,墓顶也被揭开,但因里边的陪葬品有一个烟斗、一副麻将,一如张季鸾生前的两袖清风,于是被重新掩埋了。
此情景,在1996年被本地一位记者发现,并在报纸上做了披露,才引起了海内外关注。
1999年,在香港的张季鸾独子张士基,通过女儿张哲子和李赋英联系,请她帮忙修缮父亲张季鸾的墓地,并寄来了1万美元。李赋英本身是工程师,墓地的设计和建设对她不成问题。她要做的,是先打报告向政府申请要一亩地。最终,当时的长安县政府责成有关方面,“免费提供耕地一亩,由亲属自费修建。”接下来,李赋英用心规划,费用紧紧巴巴,在当年秋天完成了张季鸾墓地的整修。
修葺了坟茔,竖起了石碑,在村民邢炳年的帮助下,还找回了墓前原有的石台。此时的张季鸾墓,虽然周遭还是荒野,但毕竟比过去整洁多了。伴随着媒体的关注,李赋英寄希望于政府能给张季鸾墓“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待遇,但她的希望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