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张季鸾墓地东边的砖厂本报记者江雪摄

  保护呼声络绎不绝十年无具体改善

  根据张季鸾新闻研究会会长蔡恒泰先生提供的资料,2000年2月,西安市人大代表白瑞提出了对张季鸾墓进行保护的建议。对此,当时的长安县政府答复称:“将责成县文管办、杜曲镇政府等部门认真办理”。

  这个答复中也提到了张季鸾墓的状况,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残碑流散民间。近年来,常有海内外亲友前往祭奠。坟园仅存三分之一坟头(毗邻砖厂取土所致),坡地因划归村民耕种,长期荒芜”。

  据了解,当时的杜曲镇政府,也曾设想修一条连接张季鸾先生之墓和附近的朱子桥将军墓、兴教寺的旅游道路,并向外界表示欢迎“投资”,但其后就没了声响。

  2002年,陕西省记协主席尹维祖再次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保护张季鸾墓地的议案,当时的政府复函表示:会将其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然而,此后“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仅没有落实,2004年,杜曲镇引进的大型种猪场项目,就被选址在张季鸾墓地南面的正前方。生前被褒奖为“志行高洁”的张季鸾先生,就这样开始与猪场为邻了。

  2011年9月16日,西安市委督查室发文:“关于改善张季鸾先生墓地周边环境和恢复纪念碑亭的情况汇报”中,这样描述了张季鸾墓的周边环境:

  “墓地东侧为王莽街道韦四村一家私营砖厂——西安华英建材有限公司,建于2005年,占地70余亩。墓前方有东韦村于2004年9月引建的陕西省东韦竹园种猪场,占地50余亩,总投资800万元,2007年被省上确定为省万头瘦肉型生猪繁育基地。”

  在此前后,关于保护张季鸾墓地的呼声络绎不绝,但并无具体的改善。2010年,省记协主席尹维祖建议:“张季鸾墓年久失修,导致陵园周围环境日趋恶化,紧靠墓地又办起规模较大的养猪场,使前来祭扫和参观的台、港、澳及国外政界、文化界、新闻界嘉宾叹息不已”。

  几乎所有的关注者都认为,要“从源头上加以综合治理,必须拆迁现有养猪场,美化墓园周围环境”。

  但是,关注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一份报告中称:2008年,杜曲镇政府多次与猪场协商,已初步同意搬迁,新址规划已好,但杜曲范围内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土地置换需上级审批,当年核算,搬迁需要500万元,政府无力承担。

  报告也显示,长安区政府负责人曾多次到现场调研查看,并召开专题会议,但最终,因提出的保护方案中,不包括立即搬迁猪场,而只是修整通向墓地的道路等,“经过多次沟通,张季鸾新闻研究会以及家属仍不接受墓地保护规划方案,坚持必须搬迁墓地前猪场再规划建设”。

  长安区在这个报告中说了自己的为难,一是搬迁费用太高,二是“张季鸾先生墓地处于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周边没有其他历史文化或遗址,实施大规模拆迁整治,不能形成历史文化景点,也难形成良性的开发和保护局面”。

  最终,长安区提出的方案是:结合清凉山公园建设,将张季鸾先生墓地搬迁到清凉山附近的井勿幕墓地附近,在清凉山公园内的建设,有利于集中展示和弘扬“我省近现代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这个方案,受到家属的反对,也就拖延了下来。

  家属同意迁葬回乡获批

  就在长安对张季鸾墓的保护一筹莫展之时,榆林向张季鸾的家属伸来了“橄榄枝”。

  张季鸾本是榆林人。他少小离家,赴日求学,一直到1934年回乡,写下《归乡记》一文,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在文中殷殷可见。那次回乡,张季鸾受到了故乡人的盛情欢迎。在榆林城外20里,榆林驻军八十六师师长井岳秀,亲自牵马坠镫,扶张季鸾上马。如今的榆林,想以更隆重的方式,迎接故乡的游子回乡。

  2011年,退休的榆林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惠世新,向榆林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将张季鸾陵园迁建榆林”的倡议。此后,榆林市政协秘书长张万英在向政协提交的“开展纪念张季鸾逝世70周年活动的几点建议”中,提出“可根据张季鸾主要嫡系亲属的要求和榆林各界人士的请求,将张季鸾陵墓由长安搬迁回榆林,按当年陵园的规模修建。”

  2011年6月,李赋英和张季鸾的孙子张明哲、孙女张哲子受榆林方面邀请,参加由榆林市政协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张季鸾先生逝世70周年座谈会”。

  2011年8月,张季鸾的家属,包括儿媳、孙子孙女共4人,向陕西省政府写信,请求将张季鸾的墓迁葬到榆林。在信中他们表示能理解长安区搬迁猪场的困难,“觉得张季鸾陵园迁回故土榆林是一个对各方面都比较理想、有利的选择,也是我们家人的心愿。”

编辑:手瓜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