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榆林东沙生态公园,张季鸾墓原计划迁于此处本报记者江雪摄
这封信被送到陕西省委省政府后,时任陕西省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批示省政协和统战部负责调研并提出意见。
2012年3月24日,陕西省委统战部经过调研,作出了“关于同意张季鸾陵园由西安迁建榆林的批复”,因涉及到长安榆林两地,由西安市委统战部协商,报省委同意,最终批准将张季鸾陵园由西安迁建榆林。
再经波折一个通知让迁建停滞
“榆林上下都对张季鸾迁葬的事情很上心,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希望能将这事情办好。”65岁的惠世新告诉记者。他也是张季鸾迁葬的积极推动者。爱好文史整理的惠世新,也是近些年开始了解张季鸾。结果,“越来越被他人格的伟大触动。今天,你说谁不爱钱和权?张季鸾就不爱。”他认为,张季鸾是“是榆林真正的骄傲。”按照原本的规划,今年的清明节,张季鸾墓就要迁往榆林。
而在榆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榆林市政协牵头,一份厚达数十页的“张季鸾公园规划图”已经呈放在领导案头。
根据规划,张季鸾墓园将由雕塑、林地、墓地等组成,占地面积不小,位置就在榆林东沙的生态公园内。
5月7日,榆林东沙生态公园的规划地带上,大门、花坛以及石阶都在建设之中。计划中的张季鸾墓就在距离大门不远的公园东北角。因为张季鸾在榆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人建议,应将榆林生态公园更名为“季鸾公园”,会更有人文意蕴。而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榆林也有意将张季鸾墓打造为榆林有品质的一张“文化名片”。
李赋英告诉记者,因为对张季鸾墓在长安遭遇的失望,也考虑到榆林是张季鸾故里,本地人对张季鸾有关切的情怀,将来可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她和张家的后人,都希望能尽快将张季鸾墓迁回故乡。
然而,正在顺利进展的这一切,在不久前遭遇了一个瓶颈,只因中央最近下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建改扩建纪念设施管理的通知”。
这个通知,原本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严禁擅自修建已故领导同志纪念设施的通知》的延续。文件指出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在新建扩建纪念设施中,存在擅自修建、未批先建、边报边建、修建门槛过低的问题,再次强调,对建设纪念设施,要由各省,以及各部委或人民团体向国务院提出请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榆林当地官员告诉记者,对于这个文件,因为“有关方面吃不透”,本来如火如荼的迁建事宜,最近暂时有些停滞。“榆林很想做成迁葬这件事。但根据现在的情况,未来还很难说。”他说。
如今,规划中的张季鸾墓还是一片树林。
而在西安,李赋英依然在翘首等待舅舅的墓地迁移的消息。她拿出一张被泥水浸湿过的纸张,那是今年清明节她在张季鸾墓地捡到的。上面有稚嫩的笔迹,写着“张季鸾先生祭文”,落款是西安的几名大学生。
2011年,由榆林市政协等单位共同出品,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报界宗师张季鸾》,引起海内外关注。2014年5月21日,该纪录片的执行制片人张井对记者说:“关于对张季鸾的纪念,其实民间一直不绝如缕,他的精神风骨,其实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碑。”
或许,张季鸾墓地何去何从,也将意味着这份纪念往何处安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