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一中 田小娟
贾平凹先生的《风雨》在风雨的描写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大量奇特的想象化为贴切的比喻,其选材用词,无不充满地域特色,为我们展现出一幅风狂雨骤的秦地风雨图,模糊而开放式的结尾,耐人咂摸。
大家看到的三篇文章,有对贾先生细腻地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的承袭,也有对原文个性解读中生发联想后的自我创作。孙海宁同学追随着贾先生的思绪,选材基本与原文一致。描写中,小作者尽力地放飞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将垂柳拟作淋湿了头发含着胸驼着背的老妇,描写红衫女孩一龇牙一用力将身子闪进门里,这样的描写形象生动而富于生活气息,是在名家引领下有益的尝试与收获。当然,也还有一些想象略显生硬牵强,如写叶子堆成团前俯后仰弓着身子像是在向着大树拜服;有些词语经不起推敲,如写鸟把头向高向远哏了哏,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本文的第二段应是小作者对《风雨》原文最后一段的续写,接第一段显得突兀。
刘梦圆同学将贾先生的《风雨》与《秦腔》两篇散文结合起来,写风雨中的秦腔,展现秦人风骨,字里行间除了有贾氏风格,还有刘成章先生《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富于感染力。第二段写雨,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对比着来写,气势如虹;“秦岭阻挡不住的风雨,由我们秦人来抗”,铿锵有力的抒情彰显出秦人的坚韧与豪迈。由风雨转入秦腔有些突然,文章描写上略显空泛,抒情就显得有点矫造。
过慧子同学也是以仿写为主,到底是高三同学,笔力深厚,似得贾先生真传。文章画面感很强,读来除了有视觉冲击,还有听觉上的感染,善用拟声词营造氛围。文章结尾相对于《风雨》原文模糊中给人以希望,更直接地表现出散淡自信,颇有风雨中“闲庭信步”之感。“瓮缸张着大口,却一滴也没够着”,“哗啦啦,这又是大鼓独奏,秦腔独唱了”,这样的文字读来,诙谐而富有内涵与底蕴,又不失地域特色。全文先写风,再写雨,写雨时的层次安排和段内意境的协调性还可再斟酌。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写作也是个细活儿,一词一句能率性而出且自然流畅固然是至高的境界,大多情况下还要讲究揣摩与推敲,三篇文章在词句乃至标点上都还有疏漏之处。
希望“我和贾平凹一起写作文”活动中佳作纷呈,让八百里秦川上的秦人共睹秦地少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