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师傅正在进行变电站检修 任长征摄影
变电站家在何处?
变电站是不同电压要求用电离不开的转换工具,因此,变电站可视为一座城市供电系统的层层枢纽,支撑起不同的用电需求。
而现在,这些枢纽却面临着超负荷运转的压力。
今夏,随着气温逐渐达到峰值,西安电网迎来了负荷高峰。据预测,今夏西安电网最大负荷将达到620万千瓦,较去年增幅达14%,6月15日到8月31日的高负荷期间,由于部分区域输变电设备重载和过载情况严重,电力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预计河寨、南郊、北郊、草滩和聂刘等5座330千伏变电站负载率将超过80%,接近半数的110千伏变电站将重载运行,启动有序用电风险大。
“供电紧张的实质缺的不是电,而是变电站。”成都电业局副总工程师洪行旅曾经这样解释城市用电紧张的实质。因为说这番话时的成都与今夏的西安一样,区域内变电站数量不够,引发电力负荷超限。今夏的西安,没有增加新的330千伏电源点就是造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
而变电站遭遇的辐射pk战又恰好成为这些枢纽进城的阻力。
“其实修变电站的道理就像设公交站,要方便居民需就近建设。”然而,这些枢纽却跟农民工一样,遭遇了“进城难”的问题。
据了解,输电线在输送电能时,沿线会产生电压降,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有不同的最大供电距离,即供电半径。在中心城区,一个110千伏的变电站供电半径约为1.5—2公里,220千伏变电站平均供电半径约为7—8公里。用电负荷越大的地区,供电半径越小。
现在居民区越来越多,负荷密度越来越大,而每座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又是有限的。人口越密集、电力负荷越高的地方,对变电站数量的要求就越多。因此,为满足居民的用电要求,保证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在居民区建设变电站难以避免。
但市民担忧变电站有“电磁辐射”问题,是变电站修建受阻的最大原因,也是造成“卡脖子”的原因之一。
以广州为例,从2004年开始,城市结构性缺电的困境集中暴露出来。当年盛夏,广州遭遇53年不遇的炎热天气,供电负荷连续飙升,全市1/4的220千伏变电站、超过1/10的110千伏变电站处于重载运行状态,其中大多数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此后连续几年夏天,广州接连刷新用电负荷纪录,不得不实行错峰供电。
拥有核电站支撑的广州,电力供应本不应成为问题,但据供电部门透露,由于广州电网500千伏、220千伏电源支撑和变电站布点不足,特别是城中心区布点缺乏,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区内网络最高用电负荷被限制,“有电送不出去的现象十分突出。”
一边是电源缺乏,一边却是建不起来。这一顿矛盾的关键还是回到了居民本身——只要在居民区建造变电站、架设变压器或竖立电杆、铺设电缆等,基本都会遭到居民的强烈抵制,导致变电站成了变电“战”。有关专家将小区用电、建设变电站和居民抵制的三个环节比作一个闭合的圈,“修建变电站的受益者是居民,但抵制又造成了城市供电不足,这个僵局要打破,除了电力系统做好科普之外,还需要居民本身相信科学。”
大秦网记者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