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当救助变侮辱现实与政策为何总是割裂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1-10 05:16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即将10周年,收容被救助取而代之也已行将10年,不承想,今天的救助站里依然上演着过去收容所里的故事。

  近日,记者假扮流浪汉在长沙救助站被打,同时,救助站里另有老年人被双手反缚、双脚紧捆躺在担架上,自称被打并向记者求救。昨日下午,长沙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疑其携危险品才强行控制。

  目前,具体的事实也在进一步核实,但官方那“无明显拳打脚踢迹象”的话语,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3年在收容所里被拳打脚踢致死的孙志刚事件。至于官方指责暗访记者携带危险品,则理由牵强:既是警察协助送往救助站,如有危险品,按理警察也应察觉,何劳救助站的拳脚?更何况,被拳脚相加的看来不仅有暗访记者,还有那位被绑的老人。

  早在2003年,收容制度就因孙志刚案被废除,然而如今,从被记者称为“恐怖之旅”的救助站,却很难看出制度革新的进步体现在哪里。

  不过,从另一条新闻中或许能看出一点端倪。近日,《人民日报》记者针对兰考事件欲采访民政部,结果耗了一天时间15个电话打过去始终找不到采访对象。

  救助制度革新十年,救助站的工作不见起色。采访民政部官员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同类现象的另一种解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近5年,官员电话始终是个神秘的数字组合;畅通政府与社会、媒体沟通交流渠道、转变政府作风虽屡次被高层提及,然而,民众却似乎始终被政府部门的高门槛挡在外边。

  透过救助站那扇恐怖的门和民政部高高的槛,我们看到制度革新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今天的遭遇原来曾在过去不断重演,只是换了一副道具,这不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造成这一切的,可以说是人心因利益而变色、变硬,也可以说权力因惯有的傲慢而屡次蔑视尘世人间。但向好的制度照不进沉重的现实,二者之间的相互脱节,其原因很大部分是监督的难以落实。我们也因此看到,记者找不到官员采访只能无奈,救助站里遭遇侮辱也不知道向谁申诉,并无制度上的救济。

  正如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色彩。当某项制度在现实当中遭遇普遍的不满,政策的制定者会做出反应,以信息透明等社会所强烈需要的东西为向度,做出政策的修改或者制定,以弥补政策与现实的断裂。然而现实毕竟离不开政策的执行者,对一些地方和官员来说,依然习惯颠倒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应确定的关系,试图延续个体对权力的绝对信服。

  于是,政策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往往只存在于政策的概念里,而被否定于政策的执行中。利好的政策往往看起来让我们触手可及,但总是悬浮在现实之上。这种政策与现实的割裂,可以说是人为的,但更是权力体制僵化的一种必然。

  政策传递着向好的信息,现实却总是过去的那个现实,良善政策的文本,难以在故意刁难中走入现实。这不仅仅存在于长沙的那个噩梦般的救助站里,存在于民政部高高的门槛外,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只要社会监督没有彻底落实的地方,都会存在这样让尊严扫地的辛酸与无奈。

编辑:曹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