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模糊在语文中比准确更美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4-06 15:3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一首诗歌的魅力之所以无穷,就是你对它的理解是动态的。

  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中比较复杂,中国语文除了“载道”的教育功能之外,还有“字、词、句、篇、章”的独立语文知识。字与词的解读当然来不得模糊,就是近义词也都有着纤毫的差别,谁模糊了,谁就误解了表达者的本意。比如高兴就是高兴,是不能与开心模糊的,崇敬就是崇敬,换成了崇拜差别就大了。但要是解读《诗经》中的一句话,唐诗中的一个句子就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了。大致、差不离、基本符合原意就行了,千万不可精益求精,就连对《诗经》中一些句子的误读也是美的,如“七月流火”就是“热”,不是“热过去了”,谁要是用正确了,反倒被大部分人误解。模糊地解释、模糊地接受,恰恰拓宽作品的内涵,“夜半钟声到客船”,不是“五减二等于三”。

  日前,人民网有一条消息说,作家王蒙到武汉大学讲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时,举例说他在辅导上小学四年级的孙子的语文,也不会做阅读理解题。“题目说:窗户外面长着高高的杨树。让在四个选项里选一个意思相同的句子。我看来看去,四个选项都对,我还真不会。”我们也没必要在这里为读者掰扯那个扯淡的试题了,更何况我们的水平恐怕也不会在王蒙之上。

  王蒙讲述这个故事绝不是表白自己的谦虚,明显是讽刺当下的语文教学在玩“故弄玄虚”的自我神圣,是想让世人看看语文教学多么专业,多有学问。这可比鲁迅笔下那个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还会卖弄。

  这些年,我的十几篇文章也被一些省市区的中学弄到语文试卷中,出了好多考题,开始我还好奇,认真地阅读和参与答题,可越看越“波棱盖儿挂掌”——离蹄(题)儿太远了。学生咋答的我不知道,反正我是答不上来,我写的时候也没有出题者想得那么复杂,我要是真能想到那些,我就不会写了。

  如今的语文试卷评判标准都有标准答案,你的回答如果没有答案要求的几个关键词、关键点,就不算对,回答问题不需要有多好,只需要勾上标准答案就行了。

  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都是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我觉得像汽车的方向盘,用的是“模糊数学”原理,不要精确到向左35度向右45度。舒马赫瞬间的灵活与准确度不是事先计算出来的,那是他完全模糊后的感觉准确。就像一首交响乐,你交代一下大致创作的背景也就够了,每个听众能接受多少,那纯属个体的事情,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能接轨、不能交换。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与心中有上帝的人对巴赫《来吧,甜美的死》的理解是无法一致的。

  文学、艺术的主题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一首诗歌的魅力之所以无穷,就是你对它的理解是动态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激活的是接受者的审美意识,要因材施教。那些经典你教不教,他学不学,人家还是经典,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那么这个答案在小学、中学、大学就应该是通用的。可事实上恰恰不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学李白的《静夜思》,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当你成了古代文学的教授还在写《静夜思》的学术论文,你说一个教授与幼儿园孩子心中的《静夜思》的主题能有一样的答案吗?把语文试题的标准答案让位给“模糊解读”才更接近正确。

  (阮直 知名杂文家)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