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兴教寺面临部分拆迁 古建筑就地保护为何那么难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2013-04-13 19:04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因面临部分拆迁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前几天,香港影星成龙欲将收藏20年的安徽古建筑捐给新加坡一事同样引发热议。接二连三的事件留给我们关于中国古建筑出路何在的拷问至少有三方面。

  第一,为什么如此缺乏对古建筑的文化远见?古建筑是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资源之一。不管是兴教寺还是成龙的这批古建筑,似乎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要“申遗”、是否被鉴定为文物,从而决定其去留及去留地。其实“头衔”并不重要,因为文物的标准及其物质价值都是变化的,不变的是文化内涵及其精神传承。也许今天鉴定不是文物的古建筑,若干年后却被鉴定为文物、甚至是珍贵文物可是又被我们毁损或已流失海外时,我们于心何安呢?因此,有一颗文化远见之心才是长远之计,在今后可能更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古城、古村落、古建筑等的保护与否当中,用文化远见之心去思考、去对待、去行动。

  第二,就地保护为何保护不起来?目前,留在原地的古建筑一般有三种常见命运,一是时代久远,无人居住,缺少修缮资金,年久失修,最后是破败不堪;二是因城市发展而让位给新建筑;三是转手,进入市场,被交易。可见,中国的古民居就地保护的效用到现在来看仍然微弱,就地保护往往演变为就地消亡。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国内外业界都公认,就地保护是最好的方式。古建筑一旦离开原有的气候、地理、人文环境,单纯地进行异地重建,古民居原有的文物价值和承载的历史文化就会在迁移过程中多少打些折扣,同时可能对文物造成难以修复、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

  第三,古建筑保护现在为何单一性突出?古建筑保护目前的单一性,突出表现在保护主体单一性、经费来源单一性与保护法律的单一性。当前我国古建筑保护以政府为主体,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在这种体制下,保护的数量当然有限。大量古建筑的权属归个人所有。在管理上也存在管理空当,居民保护意识不足,为了盖新房随意拆除,而有关部门缺乏管理权限,难以有效干预。(作者是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牛少凤)

  责任编辑:陈冲

编辑:陈晨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