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背后
21个课题由我省高校承担
记者昨日获悉,我省“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40个重大课题中,有21个课题被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机构承担。发改委有关人士称,政府的决策离不开专家参与、群众参与和民主参与,发挥陕西科教大省的优势,充分吸纳高校专家的智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据悉,此次我省“十二五”40个重大课题,主要面向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及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组织或机构,共有160家研究单位申报进行课题研究。经过对这些申报材料的认真评审,省发改委确定选聘44家研究单位承担。这次“十二五”规划研究申报中,我省第一次收到省外科研机构的申请书,而此前的“十一五”规划,收到的申请书基本都来自陕西省内。
科研机构的课题申请书中,申报最多的是“构建西三角经济区总体思路研究”课题,表明学界关注“西三角”经济区这一构想,其引发的研究热潮不仅仅出现在陕西学界、科研机构,已然延伸至省外的学术界、科研机构。
在我省高校承担的课题中,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熊义杰承担的是水资源供需与开发利用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亚军承担的是县域经济发展课题,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张淑惠承担的是我省“十二五”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课题。
关注西安
西安“十二五”专论房地产
昨日,记者了解到,西安也研究拟订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的24个重要课题,为西安今后5年的发展谋划蓝图。这24个课题里,西安提出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最引人关注。《西安市“十二五”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研究》课题中,分析预测新时期西安市社会安全、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及环境突发性事件等安全事件发生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可能产生的公共安全事故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探索建立公共安全体系的思路、目标、路径和措施等。
在《西安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课题中,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西安房地产业发展和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对策,以及西安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变市民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
此外,在《西安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课题中,将明确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的范围,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乃至2020年西安区域布局的方向、重点。
放眼全国
软实力将成城市核心竞争力
去年10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完成《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昨日,该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十二五”期间,六大矛盾考验城市应变能力,“重民生”将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
连玉明表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明晰,各地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调整;各种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比以往加大;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社会阶层结构有了深刻变动;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城市面临的各类风险也在增多——这六大矛盾,将促使今后5年,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开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重民生将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调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将是各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连玉明说,回首来路,“十一五”是我们记忆深刻的五年。这五年中,我国遭遇了压力空前的节能减排、史无前例的汶川大地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大冲击,发展道路上充满了风险和困难,最终能拥有良好的发展局面是艰苦拼搏所得。展望下一个五年,需要注意的是,习以为常的增长模式惯性依然很大,既得利益群体和部门的阻扰不可小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官员抵挡政绩上急功近利的诱惑,确实为长远发展着想。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王晓亮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