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1日“醉驾入刑”开始执行以来,正当媒体还在统计各地查获 “醉驾入刑第一人”时,日前,河南舞钢市“率先”作出判决,“全国首例酒驾入刑案宣判”,被告被判拘役4个月。与此同时,一个看似平常而又新奇的话题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之所以有人会酒驾、醉驾,与旁边劝酒的人不无关系。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既然醉驾入刑,劝酒者是不是也该受到处罚呢?别说这个问题与自己没关系,回想一下,你或许可以因为没车而不用担心醉驾而小小侥幸一把,但若是劝酒也要受法律责任,几人还能幸免?
喝还是不喝,已不是个问题;劝还是不劝,真是个问题
@沙澧人:今天中午陪吃饭,发现酒后驾驶一纳入刑法都不再喝酒了,看来还是有作用的,值得啊!支持!
@甘骗:酒桌这个交际场所,是挺考验人的。你不能喝酒,最好学会拒酒;你不能用酒量让朋友们痛快,那就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大伙儿开心。这样,你既不伤自己的身体,又不让劝酒者扫兴。
@J_ken:劝不劝在别人,喝不喝在自己。别给自己的软弱无能找理由。还是那句话: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啥事都没有。
@风雨交警:“对开车者劝酒”=“劝开车者进班房”。“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酒桌上“劝酒”等于劝朋友快点进班房,用酒送友人进班房,可说是笑里藏刀。
劝酒=劝人进班房,劝酒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1.力挺的声音:
@尹流铨:无论参加什么宴席,想不喝点酒很难。并不是司机喜欢蹲大牢,而是恶性酒文化让人欲罢不能。这么说,对强行劝酒者治罪也非无稽之谈。中山大学法学副教授聂立泽就认为,从刑法理论上,向司机劝酒的人就是教唆犯,同样也构成了犯罪,需要受到刑法惩罚。
@河南仰天张红圈律师:虽然目前法律并没有规定劝酒者的责任,但可以考虑规定在特定情形下劝酒者应负法律责任。对那些明知他人驾车赴宴还强行劝酒、并且事后没有制止饮酒人驾车的劝酒者来说,可以处以相应的行政拘留或者罚款,以示警戒。
2.反对的意见:
@冷拾贰:如果劝酒的人要处罚,那酿酒的人呢?是不是也要处罚?要不要挖坟鞭尸把刘伶立成反面教材?
@我真的只是一只羊:如果真要处罚,你要怎么罚?上门找人家说你今天劝酒了所以被罚?
@zy紫岩:在我看来,不宜将劝人喝酒认定为醉驾的教唆行为,理由有二:第一,我国刑法上的教唆是指故意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在一般情形下,劝酒者主观上并无教唆他人醉驾的故意,通常是基于人际交往需要。第二,不符合立法的目的。将醉酒驾车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是针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醉驾事件所作出的新规定,其目的在于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惩处力度,更好地保护公共安全。而劝酒行为本身并无社会危害性,也并不必然导致醉酒行为。
如果你恨他,劝他喝;如果你爱他,劝他别喝
@方山盐河:今天到盐城开会。午餐时,同行在一起吃饭,气氛尚好。不过,由于领导劝酒过分,被劝酒人气得当场摔了杯子,搞得一桌人很尴尬,当事领导也下不了台。看来,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有些不能办到的事,也不要太勉强。对待下级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强其所难。下级也是有个性的,有的个性还特别强呢。
@铃兰哥:劝酒文化,无视他人的健康。有时候,喝酒能把人喝死。我最厌恶吃喝文化了,特别是劝酒,简直是野蛮的做法。舆论应该改变“喝好才是心诚”的道德观,形成全社会对醉酒的道德批判,尤其是要对那些使劲劝酒的人进行道德批判。
@皑皑-飞:看到“全国首例酒驾入刑案宣判”的新闻,开车的人,赶快把这个告诉劝酒的人吧。今后如果有人明知自己开车还劝酒,这样的朋友就不是朋友。
@局外人:据郑渊洁整理,若醉驾,以下职业将终身禁入或若干年禁入:公务员、检察官、警察、律师、拍卖师、证券从业人员、广播电视记者、药剂师、军人、会计、医生、海关人员。所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请不要酒后驾车;为了司机的安全和幸福,请不要劝他们酒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