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社会 应保持平和心理
“心理健康是无形的,有可能心理教师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学生的心理;也可能社会上的一个案例,对他们也有刺激。我们现在的环境太浮躁、高考指挥棒下很多人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成都七中心理教研室心理老师陈艳萍说,实际上很多学校都有意识搞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但实际效果如何很难说。
“心理健康很难量化,它不像考试成绩,能用60分或90分来测量。社会的快节奏、急功近利,让人很容易迷失。”陈艳萍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持平和的心理。
她建议大家读一读《寻找底线》这篇文章,以及漫画家朱德庸为《大家都有病》写的序,其中表达了社会人的浮躁和功利心理。
她说:“有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分离,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却对孩子疏忽,最终造成损失,后悔莫及。”
调查
学校心理室也有限制 学生不愿袒露心声
昨日事发后,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易明所在学校,但他的同学不愿透露相关情况,校方领导则表示万分惋惜。
一位心理老师表示,青少年非常需要家庭的关注和社会的理解,这个个案不能简单表示易明的轻生就是因为父亲没回来给他过生日,17年淤积在心里的东西没有经常释放,可能促使了他最终的行为,“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已经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这和社会大环境有关,不能单单归罪于家庭或者学校。”
随着社会对学生心理的更加关注,一般的城市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实验室。那么,这些实验室到底起到了作用吗?
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心理教室作用发挥的大小,和学校领导的认识、教师的自我水平以及家长学生的观念有关。“在学校里,心理教师一般都是有编制的,有的学校还聘请了指导老师。如果学校发生事件,不能简单地说校方对心理教育不重视,因为这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他们不能只像数学、化学科目了解该学科内容,还要了解社会各方面以及综合性的社会形态。”
一位老师表示,目前学校心理室也有限制,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接触的老师是熟识的,不方便袒露心声,因此可能选择到校外找医疗心理机构,但效果如何,学校其实是无法进行监控的。(华西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