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人对刘彪的关注,是他斥资8000多万元,在家乡芦草畔兴建80套三层别墅式住宅,免费送给村民。
当地媒体记者称,去年以来,多位芦草畔村民电话投诉,反映别墅下面是采空区,大部分别墅没人敢住,而修建别墅的钱,其实是国家拨款,他补贴了一些而已。有知情者称,刘彪执意“让村民整体搬迁住新村”,是因为这样一来,村庄下面富集的煤炭资源,他就能开采了。
2009年4月,刘彪突然出手,在牛家梁林场所辖的国有林地中兴建榆阳区养老服务中心,在当地引起轰动。据说,刘彪有一个大设想,一期工程占地350亩,最后整个项目占地要达600亩。
知情者称,项目实施时,占地100亩的中心敬老院建设资金系由区政府财政投入,也有人称之为刘彪“甩包袱”,绕开最需要照顾的老人,剥离出另一个项目才是他的初衷。
但直到2009年8月,刘才与榆阳区政府签订合作合同,建设保榆爱心老年公寓,此项目为区级重点民生工程,占地250亩,依照一期600张床位、3万平方米,二期400张床位、2万平方米的标准设计。
作为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和准公益性产业,榆阳区承诺负责前期的林业、土地、建设用地规划等相关手续的办理。但这些手续和相关程序,被指过于神秘、拖沓,公众难以知晓实情。
刘彪似乎无视行业常规,提出建造国内一流设施的老年公寓。自行组织施工的他,雷厉风行地开始打造他的新产业链。
在质疑与不满中,刘彪的项目引起当地村民的阻拦,甚至是集体上访。
尽管如此,但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依然纷至沓来。刘喜荣说,区领导对这个项目很重视,是区委书记王成继任区长时一手抓的工程,“他最少一个星期来一次”。
刘彪原预计总投资3亿元,又连续追加投资,尽管有不得单方改变设计、不得扩大建筑面积的限定,但一年零五个月的工期里,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1万多平方米,远远超出5万平方米的设计标准。
去年5月,保榆爱心老年公寓因违规建设,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被榆林市国土资源局处罚两次,罚款265万元。但这并未影响项目的推进。
时代周报记者实地探访时留意到,与冷清的运营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设工地的火热气象,一个高级商务会所和一家超四星级酒店,已成为保榆爱心老年公寓的收尾工程。当被问及两者是否属于规划内的项目时,在场工作人员均不愿多谈。
有人估算,随着内部建设的不断扩张,保榆爱心老年公寓的建筑面积将达到1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已增至5亿元。权威人士称,保榆爱心老年公寓是目前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公益的幌子圈地?
在《府谷之子刘彪》一书中,作者录有刘彪对一位政府部门朋友说的话,“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了,现在看起来600亩的设想有点保守了。”
榆阳区一官员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作为准公益性产业,养老产业利益微薄,“保榆爱心老年公寓就算满负荷运转,也要面临管理、服务能力的挑战,赚不了钱,要收回建设成本,是一个很渺茫、太遥远的事。”
榆林民间贷款利息是2分至3.5分,即便按1分利息算,5亿资金一年的利息就达6000万元,用这笔钱买下两个煤矿,同样也会大赚一笔。那么,刘彪不断加码,以5亿资金进入养老产业,究竟靠什么赚钱?当地知情者透露,刘彪手下负责榆林项目的负责人,曾向周围朋友讲过,保榆爱心老年公寓实际上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最好的监督,莫过于内行监督内行。”在榆林市多位地产界人士看来,保榆爱心老年公寓看重的并非养老服务带来的利润,而是该项目所占用的土地的升值空间。
在保榆爱心老年公寓的周边,铺展开来的是由榆阳区精心打造的“一区六园”产业经济新格局。昔日连路都不通的榆林市东沙,正成为开发热土。据传,在此动工、开建的项目超过百亿规模,这里的商业用地成交价达到每亩三百万元左右,而且地价仍在节节攀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正兴起一轮不容错过的新“圈地运动”。2010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依法严肃查处的9起土地违法典型案件中,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违法征、占地案赫然在列。违法用地的主要事实是5家入驻企业未批先建,榆阳区有10名官员因此受到处分。
“土地能带来巨额利润,这也是保榆爱心老年公寓追求大规模建设的主要原因。”当地一地产界人士说,其目前占有的250亩土地,保守估算也价值五六亿元。
榆林市国土资源局榆阳分局一副局长称,虽然没有办理土地使用审批手续,但因为保榆爱心老年公寓是区招商引资项目,就先让它建着。现在,土地手续报批下来了,落实到去年和今年的供地计划中,已具备“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条件,“实施‘招拍挂’的提案,已在7月份交到区政府”。
已投入运营的养老产业项目,所占的土地为何还要组织“招拍挂”?这名副局长称:还是要靠市场配置,挂牌竞价拍卖,但必须还要让刘彪买去。
榆阳区另外一名官员给时代周报记者的说法是,给刘彪的土地成交价估计不低于基准地价,而榆麻路的基准地价仅为每亩22万元。
榆林市一地产商道出他理解的奥秘,一些顶着很好听的帽子的项目,未批先建,然后塞进自己想好的一套内容,最后项目竣工,才和政府协商一个标准,补办土地出让手续,变成商业经营土地。这样一来,即可规避“招拍挂”的市场竞争过程,达到偷梁换柱、低价谋取土地资源的目的。而这里面,“关系项目”居多。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得知,在榆林,因目前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以“搞社会慈善”名义圈地,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手法。
“养老产业用地变成商业经营土地,假如刘彪为自己预留腾挪转换空间,假如作为大善人的他在养老产业中支撑不下去,法律没有给他强制性的社会责任,老年公寓改变经营方式,变成其他别的项目都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一来,尴尬的是中国养老体系的起步阶段。”一当地媒体从业者评价。
“肯定会有一些违法用地。在保障发展和纠正违法之间,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官员曾向媒体坦陈。
走入公众视野的保榆爱心老年公寓,依然处于被市场和公众考验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