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挪威一老人安康寻根
挪威一老人带73位朋友来安康寻根
本报安康讯(记者李小刚)“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来安康了,但是每一次来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动。”这是尤约翰牧师来安康说的最多的话。74岁高龄的挪威老人尤约翰,几乎年年都要带挪威的朋友来安康。这一次,他带来了73人。
我的童年在安康度过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我的父亲夏明华牧师在安康生活了27年,我的童年就是在安康度过的。”第一个来到安康的夏明华牧师的儿子艾理讲述自己的安康情结。
夏明华牧师是第一个来安康传教的挪威人。从1918年10月来安康正式工作起,到1945年11月离开安康,他和妻子安娜一起在安康办医院、办学校,在安康生活了27年,离开时已经56岁。
尤约翰牧师的父亲尤汉森牧师是继夏明华牧师之后来安康的。
“我很小的时候随着父母到安康,在这里生活了10年,到现在留下的都是开心快乐的记忆。”尤约翰两岁时,随父母到达安康,一直到12岁时才离开。
一家四代都会说汉语
尤约翰动情地说:“在安康的时候,我们都是喝着羊奶长大的。”这些年每一天都渴望着回到安康,看看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在上大学时选修了汉语,如果不看相貌,单凭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外国人。
尤约翰妻子白丽佳这样评价丈夫:“我先生外表上看是个西方人,但他骨子里却是中国人。”
成年后,为了让安康这个名字能经常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他将挪威的住宅注册为“安康”。
尤约翰有五个女儿,他在女儿的教育管理上,有十分特别的要求,女儿从小学习汉语。她们在择偶时,他要求要选择热爱汉语、会用筷子吃饭的男士。
从他的父母算起,尤约翰一家四代都能说汉语,与中国都有着不解的情缘。
“在我的家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一部分是挪威文化,一部分是中国文化。”尤约翰说,他在挪威家中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的瓜果蔬菜,那些韭菜、白菜种子都是从安康带回去的。在他们家里,经常能够吃到正宗的中国牛肉面。有时他们还会自己动手包包子、包饺子吃。
尤约翰说:“虽然挪威离中国很远,但是我的心却离中国很近。”
他回忆,1998年母亲在离世前,虽然神志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嘴里一直呢喃着两个字——安康。
编辑:赵萌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