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同学早恋了,某同学缺少父母关爱,某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感觉非常自卑,某同学爱给人取侮辱性外号。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每个班上有两名心理情报员专门搜集这些信息。除了学习外,他们就潜伏下来观察同学情绪及心理变化,定期向老师汇报。(10月23日《南方都市报》)
这不禁让人想起,之前曾一度引起巨大争议的湖北某高校推出的“小天使”计划:一些同学暗中观察另一些同学的言行举止,名曰“守护”,然后在适当时机给被“关注”的对象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使其改进言行。当时舆论一边倒的指责,让当事学校感到冤枉,不少老师及同学为维护母校声誉纷纷现身说法澄明真相,称“小天使”计划本意为促进同学间的互助,并无所谓的“告密”“监督”。而今,前海学校如法炮制,初衷上似也如出一辙地颇“用心良苦”。问题即在于此,哪怕是基于理所当然的善良目的,亦难改通过群体间的同类“盯梢”来纠偏特定对象毛病这种管教逻辑,本身的非正义及反人性。
同龄人之间互相指出对方缺点也属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但是,当这样一个正常的交流反馈环节,被置于“几个人暗中观察所有人言行”的人为隐秘的语境之下,也就随之丧失了人情味。
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也易在如此别扭紧张的氛围中归于瓦解。同类间由于存在“盯梢”与“被盯梢”之别,也就难以如往昔般无忌地互指对错,而是呈现出一方只能对另一方评头论足的单极化趋势。
从纯技术的角度而言,同为在校学生,指定某几个人去专门发现同学身心上的缺点,也颇有些荒唐。大家的心智水平大多处在同一水平,同龄人无力、也没有职责“教化”他人。
这类披着良善面纱的群体内“盯梢”的教化模式,一再被效仿,理应得到相关部门及学校的反省。关心学生成长,离不开师长的悉心及包容,“小天使”“心理情报员”等胜似“告密”的东西,更多的是会颠覆同学间正常的关系。长远来看,只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编辑:温磊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